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外贸方面,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876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0000亿元,增长7.2%;进口87875亿元,下降2.7%。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7%;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0%。6月份,进出口总额3852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23394亿元,增长7.2%;进口15134亿元,增长2.3%。
在外贸数据中,民营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机电产品出口表现颇为亮眼,“韧性”和“新动能”成为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深刻嵌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外需与内需有着相互交织的关系。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据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对全球市场的恢复最为敏感,出口增加促进了就业和消费,对经济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盛来运表示,从出口来讲,我们实行多元化对外开放,构建多元化贸易格局,对单一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已降到个位数。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增长2.9%,这是在二季度遭受外部巨大冲击情况下取得的,显示了贸易的韧性。“从新动能发展来看,新动能继续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基于这些因素综合判断,下半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支撑的。”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我国外贸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全球南方国家会是重点地区,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合作意愿不断增强,这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
他同时提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目共睹,带来了更大的国际需求。可以看出,我国在高技术领域投资的良好增长势头,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存在密切关系。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彭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上半年外贸呈现新的趋势,一是新兴市场主导增量,中国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大;二是区域合作替代单边主义,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机制的推进,表明中国通过多边合作对冲外部风险的策略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全球经济重心向东转移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中国正在积极调整其贸易结构,以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
对于宏观经济和外贸的关系,丁一凡表示,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良多。出口增长最多最快的高端制造业,包括电动汽车、电池、机电产品,是我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进口也在全面恢复,尤其是装备制造领域,说明市场需求在扩大。
展望下半年外贸走势以及对经济的作用,丁一凡认为还有潜力可以挖掘。上半年对美国出口是下降的,随着谈判的进行,六月份数据有所回升。此外,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欧盟、日韩等市场的出口在不断增长。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具备不少潜力,下半年外贸有望维持良好势头,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外贸领域存在的问题,丁一凡表示,第一,要进一步践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除了欧美日韩市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国家,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第二,提供更高的质量更好的产品,是外贸发展的根本;第三,发挥国家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走出“内卷”和低价竞争。
盛来运在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进一步做强国内大循环,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