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5 23:40:10 股吧网页版
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确保公平竞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上半年经济发展有何特点?下半年有哪些展望值得关注?近期汽车、光伏等产业“内卷式”竞争受到广泛关注,接下来在反“内卷”方面可能有哪些重点方向?针对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

  魏琪嘉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取得明显成效,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四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二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三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魏琪嘉指出,当前广受关注的“内卷式”竞争,反映的是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供给和需求力量对比的一个动态过程,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确保公平竞争,避免价格信号被“内卷式”竞争扭曲。

实现全年目标需关注四个方面

  《21世纪》: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如何评价当前经济态势?

  魏琪嘉: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宏观政策有力度、有节奏、有空间,与其他政策紧密配合,政策协调和预期引导效果不断提升,各方面有利因素不断积累,为2025年上半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较快的,彰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除了“稳”,还有明显的“进”。这种“进”可以用“实”“新”“优”三个字来描述。

  “实”就是产业发展继续夯实。在各项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工业经济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新”就是新动能加快成长。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继续加快成长。

  “优”就是结构在持续优化。从支撑增长的动力结构看,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21世纪》: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半年还有哪些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值得关注?你对下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政策重点有何预测?

  魏琪嘉: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为我们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各类有利于经济稳定恢复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特别是我们持续出台提振企业信心的举措,抓实抓细政策落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些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经济循环畅通程度进一步加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四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

  二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各类建设资金,推动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力做好“两新”工作。自上而下加快推动“两重”建设,更好统筹“硬投资”与“软建设”。实施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

  三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要紧盯重要领域、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改革攻坚。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水平进一步提升。

工业经济供需平衡性有待提升

  《21世纪》: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和3.1个百分点。如何看待这一数据?

  魏琪嘉:在各项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工业经济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技术含金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实体经济在支撑工业平稳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升级厚积薄发,贯通产业循环的同时,强化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了“正能量”,彰显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21世纪》: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存在哪些亮点?下半年工业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客观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魏琪嘉:总的看,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取得明显成效,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技术含金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实体经济,在支撑工业平稳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升级厚积薄发,贯通产业循环的同时,强化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了“正能量”。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当前面临的一些难题,一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仍然较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将通过外需途径向国内工业生产部门传导;二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通过切实提升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率加大对下游工业产成品需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振工业内需水平。克服这些难题关键是坚定不移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序发展、有序培育。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近期,工信部也多次提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是否发生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怎样的内外部形势?

  魏琪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是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工业发展的内涵、方式、途径都有新的内容,但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政策的发力点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去展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外部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条件。产业与科技互动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科技跨界融合后形成的推动力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这些都是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紧紧抓住并不断发挥长处的有利条件。

  从内部环境看,新的需求场景不断涌现,也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新型工业化有丰富的市场条件、需求场景,就有了无限的发展潜能。特别是我们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为我们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需求支撑。

反“内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世纪》:你曾提到,当前正是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窗口期。但一些新兴产业竞争激烈,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出现“价格战”等现象,如何看待此类现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进行产业布局的合理引导?

  魏琪嘉:这些情况反映的是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和需求力量对比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有一些是因为在当下发展阶段为了做大总量而产生过度供给,从而加大价格承压力度,有一些是因为部分领域竞争失序导致“市场失灵”,价格调节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

  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系统观念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产能合理调整。关键是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确保公平竞争,避免价格信号被“内卷式”竞争扭曲,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同。

《21世纪》:今年以来,破除光伏、汽车等行业“内卷式”竞争的信号陆续释放。从今年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们应该把反“内卷”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接下来在反“内卷”方面有哪些重点方向?

  魏琪嘉:要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的角度,做好对“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综合整治应力求精准有效,需根据“内卷”的本质特征去审视、看待产业链内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因业施策、因地制宜,坚决避免“一刀切”。在厘清“内卷式”竞争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整治的关键是找到有效的路径。路径清晰了,政策才能“各就其位”、协同一致,才能产生“滴灌”作用。找准路径的核心在于,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落到实处,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推动行业竞争秩序更加规范。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更要防止“一哄而散”。一个基本思路是,用好标准规范约束不当竞争行为,用好法治手段斩断从“价格战”到“极限压价”的循环链条,用好各类政策切实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居民消费,加快打通经济循环堵点。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因业施策,把涉及公平竞争的管理规范落实到位,做好做细政策出台前后的衔接、过渡,并进一步把产业发展和环境优化结合起来,通过破解一个难题解决一类问题,进而惠及整个行业。与此同时,可及时总结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案例,达到有效引导行业行为的目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