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启动“我嘉金融”服务品牌两年以来,坚持金融赋能产业经济发展,产融互促优化区域营商环境。7月15日,记者从嘉定区了解到,嘉定作为全市制造业大区和产业重镇,形成职能部门、街镇、金融机构多方联动体系,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当日,“我嘉金融聚力共同体”正式成立。
季度金融服务工作例会,街镇园区参会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嘉定区各部门积极行动。
区经委发布《关于推动企业上市挂牌的若干政策》支持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汽车“新四化”、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改数转等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均包含金融服务、贴息支持等举措。区科委《嘉定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对符合要求的银行贷款予以贴息。区财政局《“嘉定科创贷”批次担保业务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担保费补贴。区农业农村委《上海市政策性农业贷款贴息(贴费)实施细则》对符合规定的政策性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贴费。区市场监管局《嘉定区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办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予以贴息,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2024年起,嘉定区经委每季度组织召开金融服务工作例会,定期向银行、证券、保险机构通报产业发展情况,听取金融机构发展情况及意见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信贷资源投向普惠、科技创新等领域。2024年以来,嘉定区主要银行制造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金融余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为进一步夯实金融稳增长工作基础,今年一季度起,嘉定区加强区镇联动机制,把12个街镇园区经济发展条线负责人纳入金融服务工作例会参会范围。各街镇园区与各金融机构建立“双报到、双服务”机制。目前,区内12个街镇园区、36个经济小区与辖区内158家银行网点、16家保险支公司、19家证券营业部完成对接。
一线上市服务专员队伍“全心陪跑”
“招服一体化”,离不开金融助力。嘉定区立足企业招引落地、培育壮大的全生命周期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探索“引资、引智、引技”的有机结合。今年6月,嘉定区政银对接会召开,区经委梳理汇总8个部门、12个街镇园区的48个重点项目、69家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在会上向金融机构推介,加大部门的支持力度,充分引导金融机构发挥能动性。
与此同时,“我嘉金融”系列产融对接活动常态化开展。汇聚相关委办局、街镇、金融机构多方资源,嘉定区立足重点产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谋划月月有活动、次次有主题的产融对接及投融资活动,搭建政金企沟通平台,通过解读政策、分享产品进一步促进融资供需对接。截至今年5月,13家主要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92.81亿元,同比增长13.22%;普惠贷款余额317.46亿元,同比增长15.4%。
为优质企业成长提供助力,嘉定区经委动态更新拟上市挂牌储备库,把服务做得更深、更细。持续优化服务团队,组建一支一线上市服务专员队伍,密切关注企业上市意向,跟进上市进展,协调解决上市难题,全程参与、全力跟进、全心陪跑、全意服务。深化市区协同,联合上海证监局、市委金融办、交易所对拟上市企业上门跨前指导,对选择上市板块、选择辅导机构等重要事项给予针对性解读。同时,强化协会引领,发挥区上市公司协会纽带作用,推动上市公司与拟上市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指导,在同一产业、同一板块上分享经验,助力拟上市企业“少走弯路、加快进程”。
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着重“看未来”
去年7月,嘉定区融资服务中心揭牌,大胆探索创新“线下实体窗口+线上虚拟线路”的政务服务模式,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融资窗口开通融资服务虚拟线路,在13家主要银行开通服务点位,通过虚拟线路一键直连、远程联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企业金融咨询,并在线下强化沟通对接。
今年,融资服务中心对接机制进一步延伸到区内的械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智能汽车软件园三个重点产业园区。记者了解到,园区内目前均已设立融资服务中心,把金融服务从金融机构“围墙内”延伸到政务服务“前沿阵地”。
区经委梳理各金融机构主打产品,汇总40家金融机构114个金融产品,编制成《“我嘉金融”产品服务手册》。产品服务对象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生命周期企业,以及重资产、轻资产等不同类型企业。企业可在园区融资服务中心取阅手册。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定支行负责人介绍,银行推出的“远期共赢利息”金融服务方案,突破传统银行信贷模式,设立科技型企业特色评审体系,以“看未来”视角围绕创始人背景、行业前景、竞争优势、股权融资能力等方面深入研判企业,以阶梯式利率定价机制为初创期企业提供早期融资支持。
“某生物医药企业公司专注于新一代蛋白降解技术的新药研发,于2024年末开启新一轮股权融资,但现金流较为紧张,且处在研发阶段并无营收,传统贷款介入难度较高。我行经过评审,认定企业有较强的科技属性及发展潜力,提供了200万元‘远期共赢利息贷款’授信,帮助企业缓解现金流压力。”银行负责人介绍。后来,该企业凭借这笔贷款资金得以继续开展药物研发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元的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