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ESG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论坛上,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雷大鹏表示,保险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天然具有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属性。在负债端,发挥风险保障核心功能,通过产品创新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在资产端,保险资金的长期性、避险性特征与ESG投资理念高度契合。ESG既是保险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盾牌”,更是把握绿色金融机遇的“钥匙”,加强ESG建设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答题”。
近年来,中国太保产险不断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供给,聚焦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碳市场等领域需求,首创碳配额质押保险、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CCER损失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超30款。
将ESG理念融入业务、管理全流程,打造新竞争优势
自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理念以来,历经20余年蜕变,ESG已从小众话题走进大众语境,从概念理论走向实际行动,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
当前,推动ESG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对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新竞争优势也有重要意义。
在雷大鹏看来,ESG不仅是监管的升级,更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必经之路。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要在ESG建设中破局,首先要转变观念,将ESG从“合规负担”转化为“战略资产”,此外,还应在助力和支撑绿色低碳转型中,着力提升对气候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及新能源技术风险等新型风险的研究与应对能力。
雷大鹏表示,早在2021年初,公司就将绿色保险作为专项战略进行探索,可以说是国内财产保险行业中首个明确提出可持续保险战略并体系化进行创新实践的公司。“近几年,公司主要围绕组织保障、政策制度、能力建设、内控考核等4个方面推进ESG建设。”
比如在政策制度方面,中国太保产险已将ESG理念融入承保、理赔、风控等业务和管理全流程。具体举措包括确立ESG业务的核保指引,明确风险识别、定价及理赔相关政策制度;明确重大ESG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把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排放单位、重点用能单位及因不当行为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个人等纳入管控名单。
“1421”绿色保险创新实践体系,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ESG不仅要成为公司治理的底色,更要通过发展绿色保险,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便明确提出,到2027年,绿色保险政策支持体系比较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风险减量服务与管理机制得到优化,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保险服务模式,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增速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
在“ESG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论坛上,雷大鹏表示,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中国太保产险在绿色保险方面,已经形成了“1+4+2+1”的创新实践体系,即“1”套绿色保险标准指引、“4”大绿色保险产品领域、“2”类生态活动创新模式及“1”个绿色低碳运行体系。2024年,公司提供绿色保险保障金额近14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