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资入股一鸣食品子公司的消息,让一鸣食品深入畜牧业上游的农业研发项目收获了不少关注。
公告显示,浙江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正式向一鸣食品旗下全资子公司浙江中星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星畜牧”)增资4500万元,取得中星畜牧30%的股权,以支持中星畜牧奶牛繁育基地建设、奶牛遗传基因改良实验的顺利推进。同时一鸣食品作为母公司也再次向中星畜牧投入7500万元,为子公司的科技研发提供有力保障。
一鸣食品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心中知名的乳制品、健康早餐销售品牌。但大部分人较少能够了解到,近千家门店背后是品牌早已十分成熟的研发、养殖、加工生产、运输配送一体化完整供应链体系。
尤其在奶牛遗传、育种技术等困扰中国畜牧业多年的“卡脖子”问题上,一鸣食品已投入研发多年,收获了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认证、落地了不少研发成果。
此次浙江国资再度加码支持,让一鸣食品以及中星畜牧研究团队有了更多的研发底气,继续向更多困扰中国奶牛繁育养殖的难题发起冲击。
将中国农业“芯片”握在手中
时间回到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中国农业种源安全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高度,全面提升中国种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多年以来,在动植物育种、胚胎技术上却常常受制于国外头部种源研发机构、胚胎技术公司。以奶牛种业为例,我国近80%的优质母牛、高端冻精均来自国外。种源是农业领域的“芯片”,对于大部分奶牛养殖企业而言,长期依赖外国采购意味着成本、品质被“卡脖子”。
为了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在向全国科研高校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向广大种业企业、涉农企业发出号召,鼓励企业与高校、地方合作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进行新的企业发展布局。
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很快启动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身为浙江省头部农牧企业,一鸣食品迅速响应,将“种业源头核心技术”纳入完整供应链构建的规划中。
在温州泰顺县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联合支持下,中星畜牧于2021年8月成立,迅速挂牌为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一鸣食品奶牛养殖繁育牧场、数字化养殖管理实力,南方奶牛种业“卡脖子”攻坚战正式打响。
中星畜牧首先面对的是高端奶牛品种在中国本土的环境适应、种群繁育、奶牛产量提升等一连串难题。一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重心在气候干燥、温度适宜的北方,同样的奶牛在南方湿热气候中往往面临减产、疾病等的养殖困境。
为了解决南方养殖痛点,中星畜牧团队搭建了基因组评估技术与实验的育种大数据平台,在牧场推进选种、选配、胚胎生产与移植等一系列技术实验。2022年10月,仅用1年多的时间,首批移植妊娠的高育种值胚胎牛健康出生。这标志着南方奶牛高产基因稳定扩繁技术正式成熟,有效打破了高端奶牛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中星畜牧育种大数据平台已累计拥有10万头奶牛表型数据库、3000头基因组检测牛只,数据量已达30T。基于成熟的培育技术,牧场已繁育浙产胚胎牛超2000头,奶牛单产提升4吨/年。新一批1700余头高繁殖力、长生产寿命的核心候选母牛已被锁定,等待采样筛选出更高产高繁的基因性状。
这一系列成果也使得中星畜牧逐渐成长为我国南方奶牛种业的“芯片厂”,以技术突破“进口依赖”,引领中国南方奶牛产业升级。
技术即市场:新蓝海、新需求涌现
随着中国牛胚胎培育产业技术突破“卡脖子”限制,一大新兴需求市场——人工授精、牛胚胎销售与移植等配套服务终于出现更多中国人的身影。
相较于自然交配,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具有疾病控制、成本效益和提高繁殖效率等优势。在欧美等大型牧场、成熟奶牛养殖基地,为了持续提高并保障优质奶牛基因的延续与优化,更精细化的奶牛的人工授精、遗传基因改良技术运用广泛。
据第三方数据机构Precedence research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牛人工授精(含胚胎移植等技术产业链)市场规模为32.1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该市场规模将扩张到约59.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6.41%。其中,北美是全球规模最大牛人工授精市场,技术服务需求占全球的29%。
农业技术是一门紧紧围绕市场消费需求不断迭代升级的学科。不论是欧美还是巴西、澳大利亚,基于庞大的乳制品、牛肉主流消费市场,当地农场、牧民追求高品质乳制品和牛肉类产品的发展动力十足,催生出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先发优势企业。
例如,美国公司Trans Ova Genetics是全球最大的牛胚胎移植公司,每年在全球开展牛胚胎移植20余万头次,占世界牛胚胎移植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荷斯坦牛和娟姗牛的原产地欧洲,Viking Genetics、CRV等知名育种公司已积累出多样化奶牛基因改良、遗传性状筛选培育方案,并向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等市场输出技术服务。
在欧美之外,巴西也发展出了成熟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相关服务产业。2022年巴西IVP胚胎移植量达44万枚,占全球37%。
而在亚洲地区,大规模牛产品消费、集约化牛养殖历史较短,多年以来都是欧美等企业的技术、服务出口地。2022年美国对华出口胚胎2.2 万枚,同比增长140.9%。同一年,巴西对华出口的牛胚胎数量占其出口总数的40%。
最近10年间,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乳制品、牛肉产品消费大国,其市场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加。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牛奶原料奶总产量4079万吨,稳居全球第四大牛奶生产市场;人均奶类消费量41.5kg,仅为欧美地区的1/6左右。
在国内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张、消费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近几年国内新建牧场往往会优先选择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牛胚胎购买、移植的需求缺口仍将进一步扩大。
预计2025年中国牛胚胎生产移植服务市场规模将扩张至35亿元。至2027年该市场将进一步突破至50亿元,年增速超12%。其中,奶牛胚胎生产和移植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75%左右。
相较于使用昂贵的海外技术公司服务,实惠、成熟的“进口替代”需求将水涨船高,当前中国成熟的奶牛繁育技术实验室并不多,供需差距催生出细分蓝海。
中星畜牧凭借“牧场育种规划+选配选育+胚胎生产与移植技术服务”先发技术服务优势,已获得国家首批DHI实验室认证。在更具地理、数据积累优势的南方地区,中星畜牧已率先为浙江、江苏、内蒙、山东等地30余家牧场提供选种选育与胚胎生产服务,未来有望进一步抢占南方奶牛胚胎服务市场。
尾声:展望下一个五年
2025年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任务进度过半。不少企业、行业已提前交出满分答卷,而一鸣食品的成果已成为中国农业种业在细分领域的优质答案。
中星畜牧在科研先发优势的加持下,技术壁垒将在不断的应用、数据积累、人才培育中得到巩固。随着更为全面的全国牛基因数据库的完善,基因编辑、AI筛选技术覆盖全流程正在落地应用,将进一步强化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在背后全力推动研发、服务应用的一鸣食品而言,产学研结合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将为公司经营补全最后的科研短板,充分服务企业的“内循环”生态。尤其是南方奶牛增产难题的突破,为公司巩固鲜奶消费需求大的华东地区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回到农业“芯片”——牛胚胎育种技术的研究本身,当前中星畜牧取得的仍然只是阶段性成果,想要赶超国际先进牛胚胎培育水平还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定的付出。
中星畜牧有了此次总计1.2亿元的国资、一鸣食品双重加码,在未来农业育种科研中,将有望继续在牛胚胎培育这一方向继续交出可靠答卷,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把握国际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