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有序发展内河水运平台经济、建设通港达园短支航道,探索机动船与驳船组合运输模式,提高内河运输能力和效率。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7月15日在做客在线访谈时表示,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支撑。
郭青松介绍,交通运输部日前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共同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一些创新举措。
其中,国家将有序发展具有船货匹配、物流查询、运输组织功能的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有效减少船舶空驶和等货时间,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船舶经营效益,降低运输成本。鼓励相关港航企业开展网络平台水路货运业务,研究建立适应新业态发展的管理制度,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郭青松说,交通运输部还将推动建设通港达园短支航道。近年来,为破解内河航道与重点工业城镇产业园区间联通不足、服务产业发展不够等问题,长三角等地区探索建设一批投资小、里程短、实施快、效益好的通港达园航道,打通水运“最后一公里”。国家将加强内河航运与重点临港产业、物流业的衔接,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短支航道“通港达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船队运输具有运量大、配员少、成本低、能耗低等优势,在上世纪中后期曾是我国内河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郭青松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航道的标准化,船队效能可以大幅提高。根据上述《意见》,国家将结合通航条件、货源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船队运输,鼓励长三角等水网地区培育船队经营主体,探索机动船与驳船组合运输模式,充分利用航道和船舶标准化条件,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
我国是内河航运需求和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内河通航总里程、内河货运量稳居世界第一,长江、珠江、京杭运河串联起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郭青松介绍,但目前,我国内河航运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一些航道还存在堵点卡点,港口枢纽辐射能力不强,运输组织化水平还不高,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郭青松介绍,目前,国家已经构建起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1+1+N”政策体系。第一个“1”,是经国务院同意,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第二个“1”,是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日前共同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此外,国家也在航运绿色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郭青松透露,未来,将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有序的原则,逐步提高新建内河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比例。针对中小型船舶、中短距离运输场景,加快电池动力技术应用,鼓励电动船定班、定线规模化应用。
针对内河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等场景,积极推动LNG、甲醇动力等技术应用,将探索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应用。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推动构建绿色航运产业链。
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一批岸电、油气回收设施,推进内河干散货专业码头抑尘设施建设。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鼓励港口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推动港口机械和港内运输工具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大宗散货疏运优先使用铁路和新能源货车。
“还将结合近年来数字化发展基础和内河航运发展特点,研究制定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评价标准,推进高等级航道和具备条件的内河主要港口应用智能感知设备、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港航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发展。”郭青松介绍,国家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划定适宜航段开发智能航运航线,通过船舶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安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他透露,今年,交通运输部将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印发行动方案,从提升航道网络通达水平、提升港口枢纽功能、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加快绿色智慧转型发展、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动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
上述《意见》提出,到2030年,航道网络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到85%。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作用明显发挥,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100%覆盖。培育一批规模化现代化港航企业。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内河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