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有关情况。
今年6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即第二期三年行动)。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十大行动,包括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实施企业助力残疾人就业行动,以及实施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等。
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第一期三年行动中推出了很多提升残疾人技能的举措,另外“十四五”期间关于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也有扶持措施,实施效果如何?第二期三年行动在残疾人技能培训方面有什么亮点做法?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任占斌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职业技能水平与残疾人就业增收息息相关,《“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第一期三年行动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2024年共实名培训城乡残疾人142.7万人次,残疾人劳动技能进一步提升。
首先是完善培训制度。中国残联加强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与管理,对培训组织实施流程、培训资金管理、培训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并在2023年启用了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管理服务系统,对培训需求登记、在线招生、项目管理、项目评价的全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这些措施,确保培训经费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残疾人身上。
其次是丰富培训供给。每个残疾人朋友的身体状况都不相同,能够从事、愿意从事的岗位也不相同。为此,中国残联以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残疾人提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培训项目,既涵盖新业态培训项目,如AI应用、直播电商、无人机操控,也包括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手工制作、盲人按摩、餐饮服务、加工制造等行业。这些培训项目的开展形式因地制宜,有的在残疾人培训基地,有的在田间地头,有的在互联网上,甚至还有的送教上门到残疾人家庭。
再就是打造示范品牌。近年来,中国残联致力于打造适合残疾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培训就业示范品牌。如“十四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同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发起了“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通过促进技能提升、拓展就业岗位和展销渠道,帮助残疾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就业增收。“十四五”期间,培训残疾女性手工制作超过4万人,“美丽工坊”机构内安置就业超过5000人,带动居家就业超过15000人,并成功在联合国、巴黎残奥会、北京故宫、深圳文博会、北京服贸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展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二期三年行动将继续坚持开展实施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其亮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更加”。
更加注重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定了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职教部(班),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
更加注重残疾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高质量培训。规定了加大对非遗传承技能残疾人的培训力度,加强残疾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深入推进科技助残行动,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更加注重以赛促训,以竞赛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带动残疾人技能培训。规定了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制定完善竞赛技术规程和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