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佳英广州报道
一场围绕抗血栓药物吲哚布芬片的专利争夺战逐渐白热化。
近期,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一则公告:根据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4)浙01知民初72号】,暂停部分企业生产的吲哚布芬片采购资格。此次涉及的药企包括湖南尚众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呋欧医药科技(湖州)有限公司两家本土企业,以及进口分包企业浙江赛默制药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被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开已暂停销售的吲哚布芬片生产企业有五家,分别是浙江美迪深生物、九典制药、浙江同伍生物、山东鲁盛制药、湖南尚众合生物以及呋欧医药科技(湖州),还另有一家进口分包企业浙江赛默制药有限公司。
吲哚布芬片的上市可追溯至1986年,由Laboratórios Pfizer, Lda公司率先进入葡萄牙,随后登陆意大利、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这款老牌抗血栓药物,正在中国市场被一众仿制药企争得火热。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查询信息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有超10家企业取得了吲哚布芬片的药品注册证书。玩家逐渐登场,专利绞索悄然收紧,相关争议聚焦在晶型上。据华东医药披露,已有15家企业被其以侵权为由提起行政裁决或诉讼。
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元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原研药化合物专利到期后,首仿企业往往通过晶型、制剂工艺等“次级专利”筑起新的壁垒。多数情况下,次级专利是围绕药品的外围进行布局,并不涉及对于活性成分本身的改进,因而要体现其创新性,更多需要具备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多位律师提醒称,若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微小调整,专利可能沦为企业延长垄断期的工具。当仿制药企滥用次级专利、筑起“专利丛林”,不仅可能抬高药价,还会影响行业创新。
“未来的专利博弈如何在保护真正创新的同时,避免专利成为市场割据的工具;如何让集采政策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可能成为监管者与企业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北京时代华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新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
战火蔓延,晶型专利成关键
作为抗血栓形成的关键药物,吲哚布芬片适应证覆盖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及血液透析血栓预防。
市场数据印证了其增长潜力,吲哚布芬片正成为心血管用药领域的“十亿级”品种。药融云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间,全国医院终端销售额从7.45亿元跃升至14.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7.4%;零售端同样表现亮眼,2023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大关。
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2020年12月,国内首仿生产企业——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华东”)申请了名为“一种吲哚布芬晶型X和晶型D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根据文件内容,吲哚布芬晶型X和D在三种生物介质中能稳定存在,不会发生转晶,这对于制剂处方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体外溶出评估具有较大的意义。此外,晶型X和D结晶工艺重现性好,稳定可控,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围绕吲哚布芬,中美华东还申请了吲哚布芬药物组合物、吲哚布芬晶型E及其制备方法等多个专利。
但争议随之而来:业内对晶型D的工业化可行性提出质疑,认为若无显著技术效果,其创造性或难成立。
药品专利保护的核心主要是基础化合物专利、晶型专利和制剂专利。这次围绕着吲哚布芬片的专利争议便主要是晶型专利。
徐新明表示,基础化合物专利是原研药企的核心知识产权,仿制药企往往采取申请晶型专利、制剂工艺等次级专利的方式获得保护。其中,晶型是药物保护的常见形式,晶型专利也被称为原研药知识产权的第二道防线,是除基础化合物专利外原研药重要的专利屏障。而药物晶型的专利保护中侧重点也几经变化,在近几年的晶型无效宣告请求案中,大部分案件是因为不具备创造性被宣告部分或全部无效。
面对专利争议,华东医药亦积极行动,其在2024年年报中透露,中美华东已就15家企业侵犯专利权事项分别向杭州市知识产权局、湖州市知识产权局、成都市知识产权局、南京市知识产权局提交行政裁决申请,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除行政裁决申请之外,中美华东还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专利战更是打得火热,据华东医药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针对涉案专利已收到10名请求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于2025年1月7日裁定1名请求人撤回无效请求结案通知书,并于2025年3月12日同时对5名请求人作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维持涉案专利全部有效,其余案件目前还在审理中。
战火升级,专利博弈背后存垄断隐忧
在激烈的专利争夺战中,若专利间无实质创新关联,也可能被监管部门视为延长垄断期的工具。
“仅凭独特的微观结构特性通常不足以给发明带来创造性,只有实质性的创新能够支撑其临床价值时,才可以通过晶型专利获得保护。”徐新明指出,若首仿企业申请的次级专利仅对已知晶型做微小调整(如结晶水数量差异但效果未变)或对制剂工艺进行改善,或者申请其他无实质性创新的专利,可能被认定为“专利常青化”而构成垄断。
刘元霞进一步举例称,具体首仿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则可能包括,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异常偏高且定价不合理、通过次级专利发起系统性诉讼打压竞争对手,构建包括晶型、制剂、工艺等在内的专利丛林阻碍仿制药进入。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会对明显不构成侵权的产品提起诉讼,利用诉讼程序拖垮竞争对手;有的则在专利无效和侵权诉讼中对保护范围作出不同的陈述,以期实现两头得利的目的。刘元霞透露,部分企业会精准选择在每轮药品集采前发起诉讼,通过同时起诉多家竞争对手来干扰集采进程。这一行为很可能导致竞争对手的集体退市,以实现其对行业的过度封锁的不当目的。
尤其,我国药品集采中参与企业需承诺不侵权,否则要承担撤网、取消中选资格等后果。例如,广东东阳光因利格列汀专利侵权被多地暂停挂网,成为首个因专利问题被集采淘汰的仿制药企。
徐新明判断,一个完整的专利博弈闭环是药企通过自主晶型开发实现技术突破,又用专利无效扫清障碍,最后借集采独占期获得溢价收益。
一如此次吲哚布芬片专利争议也影响着数家药企。2025年7月8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最新公示,根据杭州市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行政裁决书》(浙杭知法裁字〔2025〕10号),暂停山东鲁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吲哚布芬片采购资格。更早之前,2024年9月,浙江美迪深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被暂停吲哚布芬片采购资格。2025年2月,因专利问题,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同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吲哚布芬片采购资格被暂停。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杭州市知识产权局在2024年7月30日披露了一份裁决书。其中,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作为请求人,称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递交的“吲哚布芬晶型D及其制备方法”已合法有效。依照相关规定,杭州知识产权局责令九典制药、同伍生物立即停止使用、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侵权产品行为。
截至目前,因专利纠纷被暂停销售的生产企业已有五家,分别是浙江美迪深生物、九典制药、浙江同伍生物、山东鲁盛制药、湖南尚众合生物以及呋欧医药科技(湖州)。
行业生变,仿制药企从破壁者到筑墙人
当下,专利战已从偶发冲突演变为常态化的商业竞争。尤其随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引入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中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进入新阶段,将药品上市审批与专利纠纷解决提前衔接,平衡原研药企创新保护与仿制药企市场准入的需求。
原研药化合物专利到期后,首仿企业往往通过晶型、制剂工艺等“次级专利”筑起新的壁垒。
在徐新明看来,仿制药企的专利布局从 “突破壁垒” 转向 “构建壁垒”,其行为本质已接近原研药企的专利策略。
然而,这也催生了仿制药市场新的竞争形态,甚至出现仿制药企之间的专利诉讼。除吲哚布芬片外,近期同处于专利风波中的便有美阿沙坦钾片。2025年1月26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告显示,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美阿沙坦钾片两个规格产品因专利纠纷被暂停采购资格。
这款由武田制药原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于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福元医药的美阿沙坦钾片于2024年8月获批上市,系首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另一家联环药业的80mg和40mg两个规格美阿沙坦钾片于2025年获批上市。
联环药业援引的摩熵医药数据库统计结果,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历史累计销售额已突破近1700亿元,其中单方制剂占比约60%;美阿沙坦钾片作为该类别新锐,销售额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院内销售额同比激增超40倍,2024年前三季度增速仍达三倍以上。
由此看来,专利博弈能力正成为仿制药企业新的竞争力。刘元霞强调,专利竞争激励仿制药企业重视研发创新,投入更多资源研究晶型、制剂工艺等,以获得专利保护,提高药品质量和独特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以吲哚布芬片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查询多家药企公告发现,苑东生物全资子公司成都硕德药业有限公司、九典制药分别为国内第5、6家通过或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企业。
福安药业则是先通过全资子公司福安药业集团重庆博圣制药有限公司于2024年实现吲哚布芬原料药获批,再于2025年全资子公司福安药业集团湖北人民制药有限公司获吲哚布芬片药品注册证书,逐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这也催生了多元化的竞争策略,企业或是申请专利无效宣告,如10家企业挑战华东医药的晶型专利;或是绕开核心专利,如开发新晶型或制剂工艺;再如提前布局原料药换取更多空间,如福安药业先获批原料药,再申请制剂。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部分企业可能会过度依赖专利博弈来打压竞争对手,既消耗了行业创新资源,也可能延缓药品降价进程。
“部分仿制药企业通过构建次级专利的专利丛林,狙击其他竞争对手,导致部分企业产品停售,也阻碍了仿制药的正常发展。此外,专利博弈能力强的仿制药企业可能凭借专利优势抬高药品价格,增加患者用药负担,与集采降低药价、提高药品可及性的目标相悖。”刘元霞警示道,专利博弈的现象具有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