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实习生赵晓月北京报道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我国绿色转型稳步推进,但转型中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高耗能行业改造成本等挑战仍然存在,零碳园区正成为破局的重要手段。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等八项重点任务。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实施零碳园区政策节奏上,《通知》采取了 “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 策略:2025年将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名单,优先在新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后续通过评估验收形成标准体系,逐步向全国推广。零碳园区建设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能源、储能、数字化及绿色金融等企业创造广阔机遇,未来还需强化技术创新和跨产业协同以应对转型挑战。
零碳园区建设迈入规模化新阶段
作为深入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建设迎来显著提速。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2024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今年以来,各地掀起零碳园区建设潮,广东、福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内蒙古提出“推动2.0版零碳园区建设”。
建设零碳园区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随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正式落地,我国零碳园区建设从政策框架迈向规模化实施的新阶段。《通知》提出了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八项重点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建设零碳园区对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引导产业深度脱碳等具有重要意义。将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总体安排,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并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实现零碳园区离不开坚实的资金保障。《通知》提出,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标志着我国 “双碳” 战略已从宏观部署向具体行动落地。在多元化资金支持方面,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将有助于形成 “财政 + 金融” 双轮驱动。
新能源、数字化等企业或将先发展
面对零碳园区释放的巨大市场红利,企业能否成为合格的参与主体并抢占先机,关键在于是否满足政策门槛并提前布局核心能力。《通知》明确,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以下4方面基本条件:一是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视情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二是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三是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四是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在此框架下,行业人士分析指出新能源、数字化等领域企业将率先获得发展契机。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友绿CEO黄俊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进低碳园区建设,最直接的受益方将是绿色能源相关企业,包括风光发电设备、储能、氢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清洁供热技术提供商。节能环保行业也将迎来春天,对节能改造、能效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企业需求将会增多。此外,数字化服务商不可或缺,零碳园区的建设也需要可以开发能碳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系统的公司。最后,绿色金融(提供绿色信贷及债券)和碳核算等专业服务机构也将迎来广阔市场。
要实现这些创新模式并把握市场机遇,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孟兵站表示,企业参与零碳园区建设,需在几个关键领域提升竞争力。一是能源管理能力,企业需具备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储能配置、微电网运营等技能。二是碳资产管理能力,企业需掌握碳排放核算、碳信用开发、碳交易策略等全流程管理。三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企业需加速氢能、CCUS、极致能效等技术的工程化落地。四是数字化转型能力,企业应部署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碳监测设备,并通过SaaS平台实现碳数据实时分析。
此外,《通知》也对“园区用能结构转型”进行了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根据德勤中国发布的《“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十五五”期间,绿电直供零碳园区模式将迎来快速发展:工业园区通过整合绿电资源、储能设备、可调节负荷、智能化平台等多种资源构建能源供应方案,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并满足入驻企业对碳足迹削减、绿电替代等的需求。
《通知》对零碳园区建设进行了重点规划,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有待细致的产业区分。德勤中国能源、资源及工业行业主管合伙人吕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零碳园区的构建应当基于其所承载的产业特性进行细致的区分与研究。关于零碳园区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预计将会呈现分散式系统或集中式单一主体的形态。独立的零碳园区模式由于实操更可控,在海外成熟市场,例如欧盟及北美地区,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