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6 17:57:10 股吧网页版
向海图强宁波补课,再造“蓝色增长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巨型货轮停靠在码头,岸边集装箱堆起层层“高楼”,耳边传来装卸的轰鸣声、海浪的冲击声……宁波舟山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超300条航线由这里开启,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如果从高处俯瞰,宁波舟山港刚好处于我国南北沿海和长江航道“T”型结构的交汇处,再将视野向远处延伸,可以看到宁波坐拥超8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超过1500公里海岸线、600余个海岛。

  宁波的海洋基础优势十分突出,包括港口区位、海岛岸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

  宁波港口资源的强,也伴随着海洋产业链延伸的弱,存在“大港小航”、海洋科创能力不足、产业提升动力不足等问题。2024年,宁波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宁波GDP比重为15.2%,同期青岛、天津这一比重远高于宁波,分别为33%、31.4%。

  宁波此前的经济增长优势在制造业,陆地上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塑造了宁波这个“工业大市”。宁波2024年工业增加值首破7000亿元大关,跃居全国城市第5位,也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破百的城市。

  未来,宁波更大的发展增量在海洋。2024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现代海洋城市的功能定位。宁波更大的目标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但痛点在于海洋产业的提升,背后是涉海企业、科研、人才的生态搭建。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如何用海洋经济规划推动城市发展?通过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宁波正在向海洋挖潜力、找增量。

  宁波市发改委海洋经济协调处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研究正在开展,将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深度融合,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科技项目。

  补齐航运服务短板

  “宁波舟山港一年四季业务量都不小。”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运送集装箱的一位货车司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从宁波市区一路前往穿山港区,人烟日渐稀少,港口和城市出现明显的界面断裂。穿山港区附近,高架上货车奔波,但周边却多是空地,未形成明显的物流园区、产业园区,显得有些荒凉。

  宁波舟山港是我国主枢纽港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铁矿石中转基地和原油转运基地,近年来吞吐量规模持续扩张。

  202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据7月11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较去年再进一位,排在全球第七位。

  2015年,浙江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主抓手,推动实现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去年10月,《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总体上调整为“一港、两核、二十区”的空间格局。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李德纮长期做交通领域研究,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舟山港定位为以集装箱、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国际枢纽海港,打造长三角及长江沿线大宗商品中转储运基地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不断增强港口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在干散货吞吐量、港口吃水深度、集装箱泊位总长度等硬实力方面,宁波舟山港优势明显,不过,宁波舟山港在航运服务业方面存在短板弱项。

  宁波较早意识到这一问题,也提出具体规划“补短板”。

  早在2021年,宁波就出台《宁波市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方案》。2023年,浙江出台《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要推进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浙江省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旨在加快发展航运服务业,提高宁波舟山港“软实力”。

  近年来,宁波舟山港船舶融资租赁、海事法律服务、航运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快速发展。2024年,宁波舟山航运金融贷款余额1223.7亿元,同比增加14.4%,国际海事服务产业园在宁波、舟山建设逐步推进。

  发展航运服务业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高资金投入的过程。李德纮向记者表示,当前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多个港口所在城市均积极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注重提升航运服务附加值,但关键问题在于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务的市场发育不充分,专业人才短缺。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翰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港产城融合问题突出,长期存在港口强、配套弱的局面,造成港口物流不畅、产业转型升级乏力等待解难题。

  如何进一步补齐航运服务短板?

  2025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大力建设高能级航运服务集聚区,创建宁波航运数智化服务平台。

  毛翰宣认为,提升宁波东部新城国际航运物流集聚区能级,积极招引国内外港航服务龙头企业(机构)、航运服务企业和国际知名的船级社、干散货公司、船舶经纪公司、船舶管理公司等分支机构。提升发展国际海事服务。推动宁波船舶交易发展,打造船舶交易平台和船舶交易合作品牌。探索建设梅山国际海员综合服务基地。

  “宁波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交易服务中心。推进航运交易、航运指数、航运结算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宁波航运交易所,扩大海上丝路指数国际影响力。打造航运金融与保险创新发展业态、航运文化品牌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高地。”毛翰宣说。

  挖掘海洋产业增量

  近年来,宁波市海洋经济规模持续稳步扩张,但与国内头部海洋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2021年,宁波全市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随后逐年增长,2024年这项数值为2754亿元,占宁波GDP比重达15.2%。

  纵向来看,2002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为160亿元,如今2024年这一数值已是当年的17倍。

  横向来看,2024年,青岛、天津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5513.2亿元、5659.5亿元,分别占各自城市GDP的33%、31.4%。

  在2024年万亿GDP城市排名中,宁波以微弱优势领先天津、超过青岛,这三座城市你追我赶,去年底GDP排名分别为宁波第十一、天津第十二、青岛第十三。

  2025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海洋经济倍增发展九大行动,争创省级海洋经济倍增平台2个,深化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宁波的经济增长潜力在海洋,实现城市进位的关键也在海洋。此前的工业体系支撑已形成优势,宁波需要向海再进一步,从单项冠军之城,进阶到现代海洋城市。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至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格局地位初步确立。根据《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宁波要将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海洋经济跨越发展与滨海城市空间拓展协同并进,形成港产城文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宁波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除了深水良港,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生物资源、风能资源。

  巨型风力发电机成片在蓝色大海中矗立,叶片在海风中旋转,将电力输送至陆地……这里是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在象山以东海域,4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6米,每平方米平均风能功率密度507瓦,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延伸到上游生产制造环节,宁波建成全国最大海缆和风电铸件生产基地。东方电缆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宁波,是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旗下已形成陆缆系统、海缆系统、海洋工程三大产品板块。目前,东方电缆宁波“未来工厂”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海缆智能化生产基地。根据东方电缆2024年年报,2024年东部宁波“未来工厂”设备技术改造基本完成,预计2025 年投运,二期项目基础设施处于建设中,预计2025 年底投产。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对宁波现代海洋产业有了大致的规划,包括龙头产业绿色石化,港航物流服务业等四大涉海支柱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等五大涉海特色产业。

  随着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的研究制定,未来宁波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更加明确。

  在毛翰宣看来,宁波要推动海洋产业加速发展,聚力升级海洋产业体系,同时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增资扩产,建立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库,动态跟踪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数字海洋经济超常规发展,搭建海洋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宁波市发改委海洋经济协调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宁波正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动力,因地制宜找准优势产业方向,构建集聚水平更高、产业链更加完整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目前看,宁波的优势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化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文化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高端船舶、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

  2024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达2800亿元,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80亿元,同比增速超10%,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21%。

  从企业数量看,宁波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拥有涉海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和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寻找海洋科技创新突破口

  与青岛、广州等海洋城市相比,宁波的海洋科技资源布局分散,缺少集聚整合海洋科技资源的平台和载体。

  例如,青岛已经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科研机构40家,涉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6家,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

  2025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一期,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联合体。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建议,支持宁波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汤飞帆提到,宁波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面临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布局相对较少、海洋优势资源利用不足、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能级不高等突出制约。此外,产业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区域协同发展不足以及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汤飞帆建议,支持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布点建设,加大对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指导帮助开展国家深海极地极端环境海洋材料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目前,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超20个涉海科研机构坐落在宁波,涉及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药物等多个领域。

  “围绕深远海能源资源融合开发与安全保障技术,宁波研究院形成了极端环境下高性能柔性管缆创新设计技术、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海缆保护技术、深水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流动安全保障技术等几个重大成果。”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科技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由大连理工大学、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宁波拥有的超20家涉海科研机构之一。该研究院海洋装备强度分析与创新团队,孵化了宁波锐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

  “目前来看,宁波海洋装备整体产业链的集聚度越来越高。”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科技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锐科为例,最上游的风电、油气总开发商在宁波舟山一带都有项目投入,上游的管缆制造则有东方电缆等上市企业,锐科做的附件产品可以在本地找到需要的模具、原料等。不过,一些本地生产制造的原料产品,难以满足海工领域复杂环境下的对原料的性能需求。“例如聚氨酯材料,目前宁波市内相关生产企业很多,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有些无法满足海工领域需求,我们还是需要进口一些材料。”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科技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上游的海洋新材料科研也在宁波加快开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布局建立的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正式批复,拥有国内最综合的海洋材料门类研发体系,以及国内最系统的跨海域材料安全评价能力。

  “我们正在建设以材料计算、基础性能、环境考核、集成验证为特色的全域海洋材料大数据中心,实现材料设计-创制-考核-服役全寿命周期的数据收集,突破材料研制与选材用材不匹配难题。”王立平说。

  此外,宁波材料所与宁波象山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正在谋划建设“涉海极端条件材料综合研究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填补我国海洋工程材料性能研究领域空白。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这也是宁波需要补上的短板。宁波锐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宁波本地高校基本无法提供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相关人才的供给,“想要把海洋装备这个行业发展好,一定要有人才和成果支撑,一定要抓牢国内关键的海洋头部高校。”

  在毛翰宣看来,要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宁波侧重在抓好海洋产业、海洋科技,补齐航运服务短板。“特别是要打造海洋科技强劲动能,宁波要打造‘国字号’科创平台,以世界一流水平推动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快甬江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一流人才支撑,支持宁波高校建设全国一流海洋专业学科,面向全球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项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