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七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迎来第二任总经理调整。7月15日,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华健康”)发布公告称,总经理田凯提出辞职,并指定副总经理冯华暂时代为行使总经理职权。
此次核心高管更迭,正值瑞华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年是瑞华健康成立第七年,在度过七周岁生日之际,该公司也面临着稳住盈利局面和偿付能力“见底”双重大考。
最年轻副总暂“挑大梁”
根据瑞华健康公告,该公司总经理田凯因个人原因于7月4日向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经该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田凯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瑞华健康同时表示,指定副总经理冯华暂时代为行使总经理职权。
田凯出生于1973年4月,是瑞华健康成立以来的第二任总经理。其曾于多家保险公司任职。简历显示,田凯于2020年9月起加入瑞华健康。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曾任北京妙医佳健康科技公司副总裁,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曾任中国远大集团保险公司筹备组组长,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曾任信泰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曾任天安人寿总公司业务总监等。
此次暂代职权的冯华,从2018年8月起就开始担任瑞华健康副总经理,虽然资历较深,却也是瑞华健康最年轻的副总。简历显示,冯华出生于1978年4月,于2016年12月起加入瑞华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冯华还是一位技术型人才,曾在微软、蚂蚁金服、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等任职。
未来,这位“科技型”副总是否会转正,或者仅仅是过渡时期的临时“挑大梁”,目前外界暂不可知。北京商报记者就瑞华健康后续人事安排等致函该公司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偿付能力“见底”
瑞华健康开业于2018年5月,是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最年轻的公司,总部位于上海。
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今年5月刚刚迎来七周岁生日,但是该公司在去年便实现了第二次盈利,今年一季度继续盈利。具体而言,从2018年到2024年这六年半,瑞华健康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1.02亿元、-0.66亿元、-1.09亿元、0.22亿元(重述后为0.02亿元)、-1.5亿元、0.88亿元,表现为“五亏两盈”。今年一季度,瑞华健康实现净利润0.76亿元。
一直以来,保险行业,尤其是人身险行业素有“七平八盈”这一“定律”。即开业后第七年打平,第八年进入盈利周期。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下,保险业步入调整周期,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盈利难度加大。像瑞华健康这般较早实现盈利的,业内并不多见。
不过,接下来,瑞华健康将面临守住盈利“城池”和提升偿付能力水平的双重考验。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瑞华健康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1.51%,风险综合评级为BB。偿付能力是险企经营发展的生命线,亦是监管评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按照监管要求,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需满足三点要求,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以及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如果不满足,将面临监管谈话,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乃至责令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等监管举措。目前来看,瑞华健康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仅比监管“红线”高出1.51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在“红线”上行走。
保险公司的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并不只有50%、100%这个“红线”,如果这两个指标分别低于60%和120%,在发展业务方面就有诸多限制。比如保险公司经营税优健康险,就需要满足上年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60%等要求。此外,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保险公司也会成为监管重点核查的对象。
对于瑞华健康来说,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升偿付能力指标。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瑞华健康一方面需要压缩高资本消耗的保险业务,另一方面资产端也需要加强久期管理与风险对冲,防止资本市场波动侵蚀偿付能力。
此外,外源性资本补充是更为“立竿见影”的举措。王鹏直言,在瑞华健康当前盈利基础尚不稳固的背景下,外部资本注入是快速改善指标的关键手段,增资可直接补充资本金,为业务扩张提供安全垫。
加入健康风险管理“大军”
当前,外部环境充满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强烈的安全感需求推动保险业重新定位自身价值。瑞华健康也在行业需求变化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期,瑞华健康宣布,以RHA3.0Pro战略为引领,将全力打造“管理式健康险”模式。据介绍,该模式以健康保险为基石,集健康风险管理、健康服务管理、财富管理三大功能于一体,通过融合创新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赋能应用数智系统、整合变革客户服务模式与生态资源,构建起具有独特品牌形象、高频服务广大客群需求的特色化经营管理体系。
瑞华健康并非个例,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险企正从“风险补偿”向“风险管理”转型,开始思考如何从保险本源上做好健康风险管理与风险保障等。如中信保诚人寿推出了“保险+健康医疗”产品服务体系、平安人寿推出了“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等。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此类模式的本质,是从“卖产品”转向“管人生”,从“事后赔付”转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补偿”的全流程陪伴。客户不再只为“出事后赔钱”买单,而是为“全流程陪伴”付费。业内人士指出,保险本身是一种低频的消费产品,长期以来给大家的印象只是一张冰冷的保单;保险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则可以作为一个与客户高频互动的场景,有利于险企提升客户黏性。
RHA3.0Pro战略将如何推进,有哪些具体发展规划,北京商报记者致函瑞华健康采访,但截至发稿该公司并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