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唐燕飞何漪)ETF互联互通已平稳运行三周年。三年来,该类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涵盖范围更加广泛,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截至7月11日,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ETF数量达到265只,“ETF通”交易热度与成交金额也逐步攀升,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不断深入。
业内人士表示,“ETF通”在产品端和资金端之间架起了高效联通的桥梁。这一机制创新不仅为境内外市场注入了双向活水,更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产品供给,显著提升了跨境资产配置的便利性和效率。从市场生态来看,“ETF通”既满足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特色资产的配置需求,也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布局全球优质资产的便捷通道。
“ETF通”三年累计买卖总额约为2.5万亿元
2022年7月4日,ETF正式纳入互联互通。三年来,“ETF通”产品数量成倍上涨,无论是南向还是北向交投均十分活跃,境内投资者通过ETF配置港股的意愿更为强烈。
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7月4日开始,截至2025年7月10日,港股通ETF累计买卖总额为1.74万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累计买卖总额为9234亿港元,深市港股通累计买卖总额为8185亿港元。沪深股通ETF累计买卖总额为9102.6亿元人民币,其中沪股通累计买卖总额为6378.4亿元人民币,深股通累计买卖总额为2724.2亿元人民币。沪深港通ETF累计买卖总额约为2.5万亿元人民币。
沪深港通ETF不断扩容。截至7月11日,合资格ETF数量从首批的4只港股通ETF、83只沪深股通ETF上升至如今的17只港股通ETF、248只沪深股通ETF。
互联互通ETF南向成交仍显著较北向更活跃,但北向资金参与度显著提升。据南方东英统计,过去3年以来,南向日均成交额为24.6亿港元,占港股通整体日均成交额的5%;北向日均成交额为12.7亿港元,占沪深股通整体日均成交额的1%。尽管过去三年ETF通大部分成交额由南向资金贡献,但北向资金的成交占比显著提高,从第一年的12%上升至第三年的42%。
从南北向资金的偏好看,南向资金更偏好港股市场的科技龙头、高股息等稀缺标的,恒生科技ETF、港股红利ETF等产品交易活跃。北向资金更倾向通过沪深股通配置A股核心资产,沪深300ETF、创业板ETF等宽基指数受外资青睐。
吸引全球资金投资中国资产
作为清晰、便利的投资工具,指数投资吸引着资金的目光。尤其是在金融高水平开放过程中,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部分产品已逐步成长为“巨无霸”。截至今年7月10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超过3700亿元人民币、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超过2700亿元人民币、华夏沪深300ETF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港股通ETF共有17只。近三个月数据显示,恒生科技相关ETF份额实现较大增长。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规模达到285.85亿港元,近三个月增长10.5%。
在华夏基金(香港)研究部主管张钧看来,港股拥有众多优质科技公司,港股相关主题ETF成为捕捉这一轮重估行情的重要工具。纳入ETF互联互通的港股ETF普遍具有规模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叠加交易便捷的优势,已成为境内外投资者布局科技领域增长潜力的重要选择。
华泰证券认为,当前港股科技板块正处于“估值洼地”与“产业变革”的交汇期,政策、技术、资金三因素共振下,配置价值逐渐凸显。截至2025年6月30日,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PE-TTM)约20倍,低于2020年7月27日以来9%分位数,具备较高的修复潜力。
从沪深股通ETF看,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ETF近三个月实现较大增长。截至7月10日,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规模达到286.04亿元人民币,近三个月增长20%;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华夏中证机器人ETF规模分别达到164.06亿元人民币、142.63亿元人民币,近三个月增长16.54%、20%。
张钧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对中国股票资产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在中国AI、电子及生物科技等领域技术突破后,逐步提振了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中国科技企业紧跟全球创新步伐,在生物科技等领域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投资者对科技板块的预期显著改善。
业界期待纳入主动管理型及多资产类别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ETF互联互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香港某头部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境外投资者对A股ETF的接受度显著提高。“通过互联互通ETF,国际投资者能够更高效地布局中国核心资产,特别是沪深300、科创50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数ETF。”该人士表示,目前港股通ETF选择范围较小,若未来港股通ETF能进一步纳入创新药、证券、机器人等主题ETF,其跨境资产配置功能将得到更大提升。
“互联互通ETF未来有进一步扩容空间。”华夏基金(香港)产品与策略部主管何蕊表示,未来可以在产品准入和交易机制等层面进一步优化。
何蕊认为,在产品类型层面,可以适当放宽准入限制,如纳入主动管理型ETF、商品与债券ETF;在资产类别上,可适当纳入多市场配置的ETF,填补全球多元配置缺口;在交易机制层面,可以推行多币种柜台,引入港交所“双柜台模式”,允许人民币直接交易港股通ETF,降低汇兑成本,同时,可以探索大宗交易机制,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大额订单设计场外协商定价通道,降低价格冲击,并支持折价套利策略。
南方东英首席运营官王辰认为,互联互通ETF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可以不断优化机制,以提升投资者的交易体验和效率。此外,市场应持续推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新产品,进一步增强互联互通ETF对投资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