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7月15日消息,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从2025年到2027年底,围绕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以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牵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其中,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精尖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对技能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要求极高,其技能人才供给的充足性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体系的竞争力、韧性与升级速度,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展分行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当前我国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高精尖领域对技术精度和创新能力要求极高。”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如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研发需要既懂空气动力学又掌握智能控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短缺会直接制约产业规模化应用。
以就业为导向,聚焦高精尖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意见》针对性地加大了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如对于低空经济领域,《意见》要求,着眼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聚焦产业发展和岗位用工需求,结合实际指导开展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操作和服务保障、低空经济场景应用等领域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
“充足的技能人才供给能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解决技术产业化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宋向清表示,另外,高精尖产业也是吸纳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载体。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能减少结构性失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为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技能人才支撑,当前,各地也正发力培育重点领域技能人才。
北京市7月1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北京市“技能照亮前程”项目化培训行动的通知》明确,积极探索新职业、新领域技能评价,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项目化培训课程,开发专项职业能力标准,支持劳动者培训后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广东省6月份印发的《广东省“技能照亮前程人才赋能产业”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则提出,将数字技术工程师相关职业(工种)纳入培训补贴目录范围,围绕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领域新职业,每年开展数字技能类培训2万人次。
朱克力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快速演进,职业技能培训需构建“技术预判—动态调整—生态共建”的适应机制。在数字经济领域,可设计从基础编程到AI应用开发的阶梯式培训体系,让劳动者技能升级与产业技术进步同频共振。
宋向清建议,未来可以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技术发展挂钩,动态调整等级标准,如将AI协作能力纳入制造业技能等级评价,引导劳动者主动跟进技能迭代,构建“终身学习”赋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