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重庆在“双碳”战略引领下,通过政策扶持、数字赋能、技术创新等多维举措,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形成了可复制的转型经验。
政策资金精准发力,筑牢绿色转型基石
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是撬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支点。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投资4659万元开展的二化尿素节能改造项目,不仅实现了节能降碳与成本下降的双重效益,还获得了市经济信息委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项目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这样的案例背后,是重庆构建的“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协同支持体系。
“十四五”以来,市经济信息委联合市财政局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项资金中设立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重点覆盖节能降碳、节水、清洁生产(工业固废利用)、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良性投入机制。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重庆累计投入绿色制造方向资金25870万元。其中,17730万元用于支持152个技术改造项目,直接拉动企业绿色技改投资50.89亿元;8140万元投向绿色制造体系、平台及能力示范建设,有力支撑了绿色企业培育。
通过“事前精准谋划+事后绩效评价”的全周期管理,这些资金实现了效益最大化。152个技改项目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节约标煤87.95万吨,节水239.78万吨,新增工业固废利用量599.7万吨,年回收处理废旧动力电池17500吨,年减排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5177.6吨,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彰显。
全链条服务护航,破解转型痛点难点
企业转型常遇“技术盲区”和“成本顾虑”,重庆以全链条服务体系破局。长安汽车曾对节能改造无从下手,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专家上门诊断,助其利用厂房屋顶及停车场建设光伏电站。
该项目2023年建成43MW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035万千瓦时,节省标煤6135吨,减排二氧化碳9652吨,年经济效益1323万元,用能结构大幅优化。
重庆每年为100家企业免费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估,推广新技术;在万州、涪陵、北碚布局市级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202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设。
金融方面,创新运用超长期国债、绿色信贷等工具。三丰玻璃全电熔炉技改通过“2100万元国债+4000万元低息贷款”融资,实现能源结构从天然气到电力的转变,攻克关键技术,热利用效率超8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45%,年减排二氧化碳2300吨。
数字化深度赋能,激活绿色发展智慧
数字化是绿色制造的核心驱动力,“工业绿效码”平台成为企业“智慧管家”,已在数百家绿色工厂应用,采集能耗、排放等数据生成“绿效指数”,提供精准节能建议。重庆数字赋能指数、两化融合指数等均居西部第一。
美的制冷重庆工厂构建先进能源管理系统,部署610余个计量点,实现重点能耗设备、车间燃气及实验室数据全覆盖监控。系统实时分析数据,定位能源浪费环节,制定改进方案,推动能源管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动态解决设备空转等问题,以数据优化用能策略。
技术创新突破,树立转型标杆典范
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关键。
华峰铝业智能化车间的能源管理和碳资产监测系统实时运转,能源数据采集精确到分钟,碳排放实时预警,借助物联网、大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率升15%,运营成本降12%,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丰玻璃全电熔炉技术开创国内钠钙棕色药用玻璃生产先河,“一炉三线”设计实现玻璃液全域加热,热工效率超80%,单位产品能耗159.50kgce/t,较传统工艺降低近70%,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低至0.024mg/m³。技术升级使玻璃液均匀度提升,气泡线缺陷率降82%,良品率超98.5%。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3%,龙头企业形成“改造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
流程优化提速,推动政策红利直达
为让政策红利快达企业,重庆开发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申报、审核、事后奖补”全流程数字化。新流程取消事前绩效验收,改为事后奖补,企业只需提供票据清单,由区县审核、市级复核,减轻企业负担,缩短资金拨付周期,以“互联网+监管”实现效率与规范统一。
从政策到技术,从数字化到服务,重庆以系统思维推动制造业绿色变革。随着“工业绿效码”深化应用、服务体系完善,重庆工业焕发新活力,为全国产业转型提供经验。未来,重庆将持续深化绿色技改,让绿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