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最不愁就业、收入待遇好的就业去向是什么?工程师肯定是答案之一。
随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需求陡增。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卓越工程师被明确为4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
自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今年,首届专项试点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
教育部7月15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披露,首届毕业生整体实现高质量就业,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的比例达71%,精准服务国家战略。
卓越工程师培养被认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制高点,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最精准着力点,是高端人才自主培养“国之大者”。
我国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红利”,且还在推动工程师培养向高精尖挺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不只是培养高学历工程师,更要创新培养机制,在美欧主导的两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之外,为全球工程教育立新标。
工程师红利迈向高处
截至目前,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这些学院有的设立在大学,有的设立在企业。其中,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企业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等。
今年,首届专项试点的2100多名工程硕士已经毕业,明年,首届工程博士将毕业。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还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支持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简称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人。
2022年,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为世界工程教育贡献中国方案。
为什么在已经拥有如此之多工程师的情况下,还要发力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7月15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指出,从国内看,我们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正处于从全球产业链中游向更上游迈进的跃升阶段,有巨大的产业创新需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队伍。
从国际看,目前国际竞争的“卡脖子”技术几乎都聚焦于工程科技领域,迫切要求我们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
从教育自身看,我国已经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但总体来看“工科理科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存在工程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滞后于实践需要。
“为此,教育部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2022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郝彤亮说。
再造工程人才培养流程
三年来,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始终,深化校企双向奔赴。
张跃凯本科读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专业,大三时,他看到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招收工程博士,非常向往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他,成为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级直博生。
被录取后,张跃凯一边准备本科的毕业设计,一边准备读博期间的研究课题。巧合的是,两者取得了一致。张跃凯先是在学校的实验室,然后在博士联培企业里,完成了关于集成电路刻蚀设备研发的毕业设计。
“读工程博士,要与联培企业的生产课题紧密结合。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我正在慢慢转向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借助联培企业的软件系统等资源,构建自己的课题。” 张跃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再造了工程教育流程。联培企业根据自身的研发需求,建立课题库供学生选择,学校和企业派出双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实践、共同指导就业。
工程硕博士的学制分为硕士“1+2”、博士“2+3”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在学校完成校内理论学习,第二阶段在企业完成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但在理论学习环节,企业导师就已完全就位,对学生进行指导。
王松涛是张跃凯的企业导师,他的身份还有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方华创”)招聘调配部总监。
“在企实践阶段,北方华创按月追踪学生实践进展,定期邀请高校导师来企交流,并与学校导师和学生管理部门同步学生培养情况,共同探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工作机制建设,包括培养方式、交流机制、评价机制等。” 王松涛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2级工程硕士张百川今年毕业,如今已成为联培企业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正式员工。
张百川的导师团队堪称豪华,中国石化工程院油田化学领域首席专家杨小华是他的导师,另外还有两位有十年研发经验的博士副导师,形成“首席领航+学校导师+团队支撑”的模式。
杨小华老师为他选定的课题极具挑战:研发一种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需同时攻克抗180℃高温、耐饱和盐、降低钻井液黏度、降本15%、满足国家海洋排放标准的五重关卡。
“杨老师与我第一次深谈便说:百川,真正的工程科研,是解决‘卡脖子’的难题,不是做‘墙上挂的烧饼’!” 张百川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校企协同攻关技术难题
在工程硕博士培养过程中,校企联合“开门办教育”,协同攻关技术难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自1978年就开始研究生培养,目前有4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资源丰富。
中国电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合作部副主任易勇介绍,“我们聚焦半导体、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8个重点领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4所高校联合开展工程硕博士专项培养,联培学生达900多人。”
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会直接编入核心研发项目组,将企业工程一线的实际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课题作为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
中国电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就建立了1200余项企业课题,依托在研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为每一位工程硕博士至少配备1项科研课题。
张百川回想起入企实践时也说,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不仅开放了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更构建了从“克级实验室试验”到“百升厂家中试”再到“万吨级油田生产现场应用”的完整转化链条。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环境,是书本和实验室无法比拟的。
校企协同过程中,学校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新河介绍,一家半导体领域企业向中心提出了一个生产中遇到的芯片清洗装备相关问题,这不是一个电子信息学科的问题,受益于中心是一个跨学科平台,最终通过引入航空航天学科的航空发动机设计相关技术,解决了这个半导体企业的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下称“微纳中心”)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中发挥着作用。微纳中心总使用面积近5000平米,其中超净实验室实际面积2500平米,具备薄膜沉积、图形化、光刻、刻蚀、封装测试、性能表征等微纳加工及测试全流程能力。
“这种类企业级的生产科研环境,能支持工程硕博士的实习实训,学生在微纳中心进行概念验证,然后到企业生产线上检验验证的成果,如果发现问题还可以回到微纳中心改进并继续验证。”王新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学校就能开设贴近企业真实生产的课程。”他说。
据介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项目聚焦18个关键领域,已经建设201门“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度”的核心课程。
标准建设牵引人才培养
下一步,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如何深化?
郝彤亮在7月15日新闻通气会上说,产教融合培养将从小范围的试点探索,转变为人才培养大范围的共识行动。
一是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二是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点,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精准对接。
他介绍,下半年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
这将是我国为全球工程教育贡献的重要智慧成果。全球工程师培养历经数百年发展,当前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主要有两大代表,其中《华盛顿协议》聚焦本科层次,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侧重本硕层次,而以硕博培养为主的工程教育认证尚属空白。
“我们应抢抓机遇,填补空白,率先在国际上推出基于硕博士培养层次的认证标准,引领全球工程教育评价变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赵巍胜说。
赵巍胜在7月15日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构建形成了覆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包括学院定位与组织、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合作与开放、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师职业发展等,支撑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迈向世界水平。
三年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校企实质性联合培养。首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体现了个人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契合。
“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如何以标准建设为统领,推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郝彤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