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17日电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16日至20日在京举办。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期间接受新华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是唯一拥有施耐德电气全业务线研发能力的国家。企业将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与本地化布局,构建“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研发创新网络。
他表示,在深化本土布局的同时,企业赋能上游供应链企业,与1600家中国供应商构建了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同时,企业积极推动AI在生产场景的应用,推动生产效率提升。
强化“中国中心”建设,加大在华研发投入
“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施耐德电气全业务线研发能力的国家。”尹正说,作为最本土化的跨国企业之一,施耐德电气长期受益于中国的开放政策,持续强化“中国中心”建设,加大在华研发投入。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无锡、西安和深圳设有五大研发中心及AI创新实验室,构成了一张“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研发创新网络。
他表示,2019年以来,施耐德电气在华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已超过18%,企业将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与本地化布局,在增强自身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为中国乃至全球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我们北京亦庄工业园扩建和无锡新工业园将于今年年底前竣工;厦门新工业园也将在明年一季度落成,并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压生产基地。”尹正说,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产业基础与开放的营商环境,已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关键。
他表示,施耐德电气已与1600多家中国供应商共同构成了强大的端到端绿色供应链体系,企业以先进技术和深厚经验,广泛赋能上下游伙伴,促进产业链整体绿色转型。
同时,施耐德电气主动为供应商提供战略咨询支持。在沟通过程中,多数企业表现出高度积极性,而其合作动力并非源于甲方要求,而是源于能力提升带来的实质价值。企业通过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生产工艺、管理体系及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这种赋能效应直接增强了其在其他客户合作中的议价能力与品牌影响力。
积极构建AI生态,加速“AI工厂”的规模化落地
尹正表示,AI技术正促使全球供应链从成本竞争转向AI驱动的韧性、效率和可持续性博弈。施耐德电气积极推动AI在自身生产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并积极构建AI生态。
以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环节为例。早期,该环节完全依赖人工操作:产品在一个工位完成加工后,需流转至下一个工位,由人工逐一核查其是否符合各项工艺流程规范。随后,技术逐步升级,引入了视觉识别系统、称重系统等自动化检测手段。如今,AI的应用使检测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基于视觉系统的捕捉、识别后,数据交由AI算法进行智能分析与判断。这一技术迭代,将传统需要停机、手动取件检测的方式,转变为高效、非接触式的在线检测。在检测速度大幅提升、避免生产中断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和准确率。
他表示,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将AI、5G、AR技术融入从产品原型设计、柔性生产、智能排程、供应链管理及生产设备运维的全流程,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无锡工厂则以AI算法驱动端到端的绿色生态设计、开发闭环二氧化碳跟踪平台、打造提高能源效率的机器学习模型,两年内碳排放减少90%。这两家工厂的AI实践充分证明了产业应用的价值优势。
尹正说,为推动AI产业发展,施耐德电气长期培养AI人才,推动人与技术的良性协同。对内,通过发起“数字公民”“全员AI”等培训计划赋能员工掌握先进技能,预计到2025年底超过90%的员工将系统掌握数字化技能,实现生产力转化。对外,施耐德电气已与100多所中国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育人,通过共建实验室、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举办专业大赛等方式,共同培养数字化创新产业人才。
“施耐德电气积极构建AI生态。今年6月,我们与英伟达宣布再度深化合作,双方共同推进数据中心供配电、制冷、控制以及高密度机架系统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携手加速‘AI工厂’的规模化落地。近期,我们与微软合作,在全球推出了工业Copilot系统,整合双方技术优势,助力产业提高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尹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