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进展新成效,并答记者问。
申长雨表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知识产权服务达到新水平,全国专利代办处数量达到34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增至367个。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辅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发明构思,更快地进行技术分析。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提升
申长雨介绍,中国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为5.7%。
申长雨提到,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再创新高。国内注册商标有效量达4895.9万件,同比增长6.6%,平均每4个经营主体就拥有1件注册商标。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861个,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424个,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经营主体超过3.7万家。上半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了12.7%和23.2%,更多国内企业正在加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52.4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72.7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较“十三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这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3/4比例是高度契合的,表明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新技术产出的主阵地。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技术领域统计,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排名前三位的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分别同比增长34.1%、22.7%和19.8%,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增速。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梁心新表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147.2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
胡文辉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智能审查和智能检索系统建设工作,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进程,持续完善系统功能。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辅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发明构思,更快地进行技术分析。胡文辉强调,人工智能在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只是辅助审查作用,由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使用。
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
申长雨表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我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覆盖84个国家。
我国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有力支撑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从2020年的6398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9690亿元。
申长雨介绍,我国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上半年,国外申请人在我国提交商标注册申请9.4万件,同比增长7.4%,其中德国、意大利、美国在华商标申请增长很快,均同比增长超20%。另外,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受理了74个法国勃艮第产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为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