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中信建投证券前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丁鲁明在个人公众号宣布告别16年卖方生涯,正式创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中国版“桥水基金”。
回望过去的16年,丁鲁明这位数学背景出身的首席分析师,职业生涯始终站在金融与数理的交叉点。如今他的转身,恰是金融精英向量化实战领域进化的缩影。
丁鲁明奔私
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分析师丁鲁明奔私创立量化私募的消息,在金融圈掀起不小波澜。
在告别信中他坦言,曾考虑加入公募基金,也被买方大佬挽留落地现有量化策略并去公募专户过渡,但最终选择创立私募。
中基协信息显示,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4月,已在7月14日完成登记。
丁鲁明的履历堪称金融精英的范本——同济大学金融数学硕士、中国准精算师、多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在中信建投担任执行总经理期间主导金融工程团队和大类资产配置研究。
这位拥有16年券商研究履历的行业资深人士,创新性地构建了 “量化基本面”投研体系,深耕经济经典长波体系中的康波周期理论,并将其娴熟应用于实际业务中。凭借对资产配置与经济周期运行的深刻洞察,丁鲁明多次精准预判资本市场的重大趋势及关键拐点。
“奔私”抉择背后,是对量化投资本质的清醒认知。丁鲁明认为,大类资产配置与择时是将产品收益从相对转向绝对收益的关键技术,通过康波等经济周期体系,培养投资者真正的长期配置习惯,同时引入量化行业轮动、量化选股指增等成熟量化策略进行产品管理,打造中国版“桥水基金”。
顶级人才:量化赛道的能力革命
正当丁鲁明完成从传统金融精英向量化实战派的蜕变时,整个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定义也在不断迭代。
招商证券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来私募备案回暖,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前十管理人均为量化私募。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募量化权益类基金规模达3025.88亿元,而私募量化管理人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百亿私募量化投资基金管理人39家,占百亿私募总数的比例接近半数。
与此同时,一篇题为《量化基金大佬:我们不招学金融的》的文章也引发了关注。该文观点鲜明,直言“别再投那些学金融的简历了,纯属浪费服务器资源”,并强调“量化不是金融,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金融市场的变现”,其核心在于构建“稳定、高效、低延迟的交易系统”以及挖掘“真正有预测能力的信号”。
对于这一观点,沪上一位量化私募资深人士表示理解:“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随着量化行业热度提升,HR收到的简历激增,候选人确实需要证明自己的实际能力。”但他补充道,“我们并不认为能力与所学专业有直接必然联系。我们核心团队中成员的专业背景非常多元,数学、计算机背景占比确实高一些,但学金融、经济甚至医学的也都有。理工科背景概率较高,但不能断言学金融的就毫无机会。关键在于,如果你学金融但代码能力薄弱、数理功底不行,那确实会严重影响你的竞争力。”
某量化私募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金融方面,我们可能更喜欢金融工程方向而不是纯粹金融方面的人才,因为纯粹金融人才在数理和计算机这块能力会相对比较弱,但是实际做量化的时候需要比较强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简单点说,量化更看中的是数理分析能力。”
灵均投资首席投资官马志宇坦言:“量化投资的特性决定了灵均投资对专业背景的高度重视。候选人需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出色的编程能力,以及对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灵均投资在选拔过程中,始终将这些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作为关键考量维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城堡证券高级顾问穆斌曾表示:“量化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编程技术,但这只是基础。真正的差异化竞争力在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他看来,对冲基金主要以量化为主要策略,在二级市场上做交易时,计算机和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股票价格的形成、交易方式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是电子化的,所以需要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去研究交易系统本身,处理电子化的数据和交易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