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通报发布当日,顺德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有哪些临床症状?传播机制是什么?此类传染病为何高发?解放日报·上观记者就此采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王新宇副主任医师解答。
以发热、皮疹和中小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蚊媒传染病,且发病症状较为类似,很难完全区分开。但是,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最明显的临床表现是双侧、对称性的中小关节疼痛,如腕关节、指关节疼痛。而且,现在只要抽血做抗原抗体或者核酸检查就能区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
专家建议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且要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同时,他也提醒非疫情流行地区的人们注意分辨流感和蚊媒传染病,前者可能让人感到全身肌肉酸痛,但通常不会有皮疹。
基孔肯雅热的多数患者为轻症,极少出现重症或致命病例。在治疗方面,该病没有特效药,而是对症处理发烧和皮疹,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但是,专家补充,它可能伴有后遗症,关节疼痛持续半年甚至更久,甚至需要使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全球气候变暖时代需“全民防蚊”
在此之前,我国云南省也曾出现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但是规模不大。专家提及,目前全球热带、亚热带等地区都容易爆发类似疫情,而且地区规模呈扩大趋势。
为什么现在蚊媒传染病越来越多发?专家解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为伊蚊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病毒在蚊虫体内复制到一定量后,蚊虫才能通过叮咬人传播病毒。这个病毒在蚊虫体内复制的过程随着气温的升高会变快,所以病毒传播效率也变高了。”王新宇说。因此,一旦本地的蚊虫开始传播病毒,疫情爆发风险就加剧了。
一直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因其夏季气候湿热,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地区。而现在,随着高温持续时间变长,6月到10月都是蚊虫频繁活动的疫情高发期。目前,国内没有预防基孔肯雅热的疫苗,国际上相关疫苗上市时间不久,具体效果尚无定论。
鉴于此,专家建议个人做好防蚊措施,雨后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区域,比如阳台上的花盆,容易变成蚊虫产卵的地方;出门穿衣减少皮肤暴露区域,涂抹驱蚊液;在家中使用纱窗、蚊帐、蚊香等驱蚊措施。专家还提醒物业做好小区内河道、湖泊等公共区域的积水管理。在社会层面上,专家说,专业的防控机构会监测各个地区的蚊虫密度和分布情况,提前做好防蚊控蚊工作。
“但是,伊蚊在城市非常活跃,防控可能存在漏洞,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身边做起。”专家说,虽然上海不是典型的蚊媒传染病高发地区,但是广大市民仍要警惕潜在风险,做到“全民防控”,才能有效避免疫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