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格突破12万美元/枚新高后,比特币价格突然开始下跌。
7月15日8时—7月16日8时,比特币全网24小时爆仓海外用户(注:国内虚拟货币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人数达到12万人,爆仓总金额达到4.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3亿元)。其中最大单笔爆仓单发生在Binance-BTC,价值29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96万元)。
截至7月17日14时,这一数据在24小时爆仓人数在12.2万人,爆仓金额在4.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1亿元)。
相关市场人士认为,暴涨暴跌通常缘于加密货币市场的短期获利抛售和量化交易的“链式反应”。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监管法律合规风险层面要注意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的金融活动,在我国依然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与之相关的从事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业务等也极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杠杆资金爆仓迅速放大市场波动
Coinglass数据显示,全网比特币合约持仓量在近几日已超过8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高于比特币在2024年12月18日(718.52亿美元)及2025年5月22日(780.29亿美元)两次阶段性顶部时的水平。
香港Uweb商学院校长、香港注册数字资产分析师学会董事于佳宁告诉记者,本轮下跌的诱因具有多重叠加性质,首先比特币在突破历史高位后自然面临获利回吐的压力,同时由于数字资产市场存在大量账户使用高倍杠杆,杠杆资金的爆仓效应会迅速放大市场波动,导致连环爆仓现象,进而加剧价格波动。
肖飒表示,过去三个月,比特币在机构资金涌入下累计上涨超40%,尤其7月14日单日暴涨6.8%创历史新高,短期积累巨大获利盘。在这个情况下,获利盘自然要找准机会落袋为安,这轮下跌的时间点恰逢美国6月CPI数据发布,投资者趁着这个时间点提前撤离风险资产也是可以预测的。
投资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表现为在特定时点无法以合理价格迅速完成交易。于佳宁指出,在市场恐慌或某一平台出现技术及资金问题时,卖盘积压、买盘稀缺会导致价格偏离合理区间,甚至无法完成资金撤出。
历史上最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3月12日的黑天鹅事件。当天全球金融市场因全球疫情冲击和避险情绪急剧升温而出现大幅抛售,数字资产市场亦未能幸免,比特币价格在24小时内从约8000美元急跌至4000美元以下。大量持仓者在下跌过程中被迫平仓,而同时市场买盘深度骤减,主流交易所的挂单簿短时间内极度稀疏,卖单无法迅速匹配,成交滑点不断扩大。
这种情况下,即便投资者愿意在市场价位卖出资产,也很难以预期价格成交,部分平台甚至出现短暂的业务暂停,市场在极端情况下缺乏足够的承接力量。
在我国依然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肖飒将当前加密市场风险分为市场波动风险、监管法律合规风险和技术安全风险。
她表示,从这轮暴跌中也能看出来,暴涨暴跌通常缘于加密货币市场的短期获利抛售和量化交易的“链式反应”,例如部分对冲基金在12万美元上方减仓引发连锁抛售,这种情况没有金融操作经验的投资者很容易陷入投资陷阱里。
在肖飒看来,在监管法律合规风险层面要注意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的金融活动,在我国依然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与之相关的从事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业务等也极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在技术层面,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虽然被认为是具有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近年来针对虚拟货币的黑客攻击愈加频繁,这些都蕴含着有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的技术安全风险。
根据安全公司慢雾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区块链安全事件共发生121起攻击,造成23.73亿美元的损失,而2024年上半年仅为14.3亿美元。
于佳宁认为,安全风险源于区块链技术和交易场景的开放性。虽然区块链本身具有防篡改特性,但围绕它的应用层和钱包管理仍然存在较高的技术脆弱点。黑客攻击、智能合约漏洞、私钥丢失等事件时有发生,投资者在面对损害时缺少追索途径。
对于国内投资者,肖飒强调,在我国,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是非法金融活动,由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民事、刑事风险。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风险,法院在多个案例中认定虚拟货币投资交易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其二,资金损失无法追回风险,投资者被骗后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一是因为公安机关针对虚拟货币被盗案件很难立案,二是由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所产生的民事法律行为极有可能被认为是无效,民事救济也较难。
其三,刑事风险,包括非法集资风险和其他刑事犯罪的牵连风险,如有可能卷入非法经营、洗钱、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旋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