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7 17:29:10 股吧网页版
从“瓜田”到“AI舆情”,券商声誉风险管理面临哪些新挑战?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7月17日讯(记者赵昕睿)在社交媒体信息爆炸与AI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金融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正被“社媒+AI”的传播机制深度重构,券商要面对的不只是公关问题,而是一场对数字化声誉治理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

  2024年,券商行业因密集爆发的舆情风波一度被调侃为“瓜田”,频发的舆论事件让行业声誉承压。随着AI技术实现关键跃升,券商在2025年迎来了由AI催生的新舆情课题。AI在舆情领域逐渐呈现出“双面性”,既是券商加强舆情防控的利器,也可能成为放大谣言、生产幻觉内容的风险源头。

  当前,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持续攀升与舆论生态环境的日趋复杂,都对券商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协会不仅多次组织线下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各券商内部也在强化“从上至下”的全员舆情培训,并加速完善舆情管理机制。政策面相关规范同样在密集落地,中证协近期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尤为值得关注。

  一是中证协近日在业内下发的《实施意见》中,其中一大重点内容提出,要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督促行业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协会对券商执业声誉信息办法进行修订,创新性地提出鼓励券商开展先行赔付机制,参与机构的相关处罚信息可免于记入执业声誉信息库,这一政策设计为券商主动化解风险提供了正向激励。

  三是监管层正在加大对资本市场“小作文”的整治力度,推动整治资本市场网络“黑嘴”伤企乱象。

  四是中央网信办在上半年已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并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实施。

  若公司发生重大舆情事件,经相关评议后,年度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将面临扣分或调降级处理。这意味着,做好声誉风险管理不仅关乎维护公司声誉及市场口碑,更直接影响年度考核成绩,进而对券商日后的拓展业务经营范围与盈利水平提升也产生影响。

  AI舆情的“AB”面,既是工具也是变量

  财联社记者曾在《舆情太密集,金融业遭调侃,“快被吃成瓜田了”?专家建议:该把舆情掐灭在“烟头时刻”》中对金融业舆情频发现象作过梳理,从业人员工作争执、公司合规意识欠缺成为券商舆情焦点,彼时舆情已呈现出长尾效应加剧、修复难度更大的趋势。

  2025年,券商声誉风险的核心议题已从“瓜田”转向AI技术催生的新型舆情挑战。随着AI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内容生成和传播门槛降低,叠加自媒体“小作文”盛行,经市场快速传播易引发诸多衍生解读。这种“快速起火、舆情高度碎片化”的特征,也显著提升了券商主动切割负面传播、管控声誉风险的操作难度。

  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舆情加速器,也是风险缓冲器。在“制造”舆情方面,AI技术诈骗手段快速迭代,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AI冒充券商编造虚假研报,导致机构频频“无辜躺枪”,被迫启动紧急辟谣程序;另一方面,“APP李鬼”等仿冒产物层出不穷,在侵害投资者权益的同时,持续侵蚀券商的品牌信誉。

  在“防范”舆情方面,近年来,多家券商凭借AI技术提升舆情风险管理,对关键词进行抓取。例如国金证券结合大模型和其他AI算法,进行风险事件的挖掘防控;五矿证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警客户及项目负面舆情风险,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等。

  从两面性来看,AI技术既被视为工具也是变量。

  有券商高管认为,声誉风险处置核心在于破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将危机转化为重塑信任的契机。这要求舆情管理逻辑从被动“灭火”转向主动“防火”,强化社会面风险管控。公司人人都是舆情管理员,也皆可是“防火员”,必须让合规意识跑在技术迭代前面。

  AI时代下,券商面临舆情类型更为复杂

  AI时代下,券商面对的舆情类型也更为复杂。根据记者从2025年内梳理的券商舆情风险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八大类。

  一是项目信息披露事故。券商发布的信披报告若出现低级错误,极易引发市场对公司专业性与严谨性的质疑。

  二是高管变动或是高管本身问题引发的舆情。券商核心班子成员、首席分析师等关键岗位人员变动向来牵动市场神经,业内人士指出,对外公开高管变动消息时要确保清晰准确、口径一致,否则易引发不必要的猜测。

  三是各业务板块收到监管处罚。保荐项目造假、从业人员违规炒股、飞单等行为是市场高度关注的罚单类型,而单个项目或人员的违规往往会牵连所属券商,形成声誉传导风险。

  四是从业人员发表不当言论或有员工不当行为。自2024年以来,券商就频频出现卖方掐架、客户群内市场点评意外流出等事件。作为金融行业的“意见领袖”,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自媒体捕捉放大,成为流量焦点。

  五是并购重组引发的连锁舆情。在政策支持下,券商并购重组案例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内部人员流动、公司涉诉等问题,正成为新的舆情焦点。

  六是交易系统故障风险。券商交易系统的稳定运行堪称维系市场信心的“生命线",一旦出现卡顿、中断等故障,极易成为引爆舆情危机的”导火索",对券商声誉造成多维度冲击。

  七是信息外泄导致的舆情事件。

  八是降薪、奖金缓发或是劳资问题引发纠纷,进而引发舆情事件。

  面对AI催生的新型舆情挑战,券商该如何筑牢“防火”线?综合合规风控人士分析,相较于日常性舆情,券商在处理时更需从两个核心维度判断:一是相关舆情是否会影响客户观感,进而对业务经营产生实质性冲击;二是舆情是否会对行业生态或资本市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引发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形成风险外溢。整体来看,要少些负面报道,多些正面宣传。

  研判下半年舆情风险,可参考防范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再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也难以杜绝负面舆情出现,事后及时、积极回应固然重要,但前置性的风险预防更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对此,贝叶思咨询针对下半年舆情风险研判提出五方面防范建议。

  一是对监管处罚引发的舆情风险建立好“事前预防、预警-事中分级响应-事后积极修复”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券商对此应加强监管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如可在投行、经纪业务中嵌入风控节点,避免“事后补漏”。

  二是据贝叶思梳理数据显示,业绩发布期是券商声誉风险的“高压时段”,业绩披露期作为公司品牌传播、舆情管理的重要契机。

  三是关注好员工与企业关系紧张引发的舆情风险。当前来看,年轻一代对传统劳资关系的认知较以往有较大改变,这对公司人事管理或产生一定的挑战。公司薪酬与管理模式易引发员工的消极情绪,从而转化为违规操作或劳动争议,影响公司声誉。

  四是强化公司高管媒介素养。实践中,部分券商高管因媒介素养不足引发的舆论关注,可能加速公司局部问题向声誉风险的转化。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贝叶思咨询建议,券商高管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沟通能力的提升,强化对声誉管理的重视并发挥示范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企业声誉。

  五是警惕个别媒体账号刻意抹黑引发的品牌声誉损伤。语言大模型的发展使得生产内容真假难辨,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或谋取不当利益,存在刻意制造“舆情热点”的行为,公司需进一步强化全媒体监测力度,加强重点定向关注;同时积极处置,必要时向网信部门或金融监管机构反馈,切实维护公司声誉。

  对券商而言,舆情治理挑战不只是公关危机应对,更关乎内部信息管理、从业人员行为边界、技术系统稳定性,以及合规流程等多重维度的考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