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同比增长2.8%;牛奶产量1864万吨,增长0.5%。蔬菜水果供给充裕、品种丰富。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比去年年末高点减少37万头,生猪养殖保持盈利。
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如何?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现场提问时表示,针对近期猪价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下行压力,农业农村部已经提前释放市场预警信息,指导头部企业合理调减产能,控制出栏节奏。

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石雨昕摄
将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生猪有序出栏
黄保续表示,我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的六成左右,可以说“生猪稳则畜牧业大盘稳”。前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及时释放产能过剩预警信号、引导头部企业有序调减产能等调控措施,自去年5月份以来,生猪养殖已经连续14个月保持盈利。
据监测,6月份全国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比上个月降低了0.8%,预示着7~8月份的生猪出栏量将有所减少,有利于猪价稳定和养殖盈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为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7%,仍然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一方面是调产能,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有序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和弱仔猪,适应性调整产能,促进供需均衡。
另一方面是稳政策,落实地方生猪稳产稳价责任,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措施,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针对肉牛奶牛养殖亏损问题,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多措并举帮助养殖场户渡难关。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肉牛养殖总体已经实现扭亏为盈,奶业纾困取得积极成效。
黄保续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动各项纾困措施落地见效,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上下功夫,巩固肉牛养殖的向好态势,推动奶牛养殖尽早迎来“拐点”。
在政策上,加力落实纾困措施。指导各地落实优质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等扶持政策,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持续强化信贷支持,加强奶牛养殖场户动态监测和帮扶支持,有序调减产能,控制新增产能,稳定市场预期。
在生产端,抓好节本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抓好优质饲草生产供应,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国产牛肉质量分级标准,推动牛肉优质优价。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大自主育种创新和奶业深加工科技攻关力度。
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同比增长4.9%。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表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受内外部经济形势影响,农民就业增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增收压力比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促进农民稳岗就业。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稳住增收势头。”陈邦勋表示,为此农业农村部将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夏粮早稻收购,全力保障农民顺畅售粮,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我们将多渠道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依托大型农产品电商平台,举办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让优质农产品卖上好价钱。”
与此同时,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做足“土特产”文章,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此外,要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加大农村创业培训和支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推广用好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等管用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育推介特色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