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城市建设?在长宁区、普陀区等召开的“十五五”规划市民圆桌会上,市民代表踊跃为科创建言,既有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全局思考;也有针对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实用建议。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上海如何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建议:依托科创街区、研究所、产业园区等产学研资源,将人工智能、大模型、AI区块链等新兴数字经济产业与传统实体行业进行结合,实现双向赋能,打造“数实结合”新引擎。而在企业出海服务体系方面,要将法务、财务、人才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深度融入现有海外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便捷化,切实解决企业在合规、运营等方面的痛点,提高企业出海的效率,降低资金和时间成本。 建议人周敏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式跻身国家战略“新增长引擎”序列。从国家层面看,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也正加快布局。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产业发展势头旺盛,也存在亟需完善之处。比如,低空经济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政出多门,企业难以适从;应用场景不足,不利于企业孵化;此外,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引进,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人才缺口较大。
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将“军、民、地”三方纳入统一管理框架,并结合上海城市特点,孵化应用场景,推广室内导航、应急转运、城市巡逻、旅游观光等。可在长三角交通枢纽,如浦东机场等,开展eVTOL航班试点,对标国际空中出租车模式。同时,要扩大低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借助自贸区、人才绿卡等政策吸引飞控、适航审定、运营管理等人才,组建政产学研用联盟,通过举办国际展会、竞赛等,不断提升产业吸引力。 建议人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