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郑萃颖)7月17日,“跨区域经济合作与韧性智能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举行。论坛提出,以韧性智能城市建设为路径,以中间走廊经济带为平台,提升城市系统的风险应对能力和要素配置效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表示,全球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叠加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地缘格局变动等风险,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推动“跨区域经济协同”与“韧性智能城市”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也是迈向可持续未来的核心路径。
贺灿飞表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始终扎根城市科学、空间规划与区域经济等核心领域,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并举,积极探索智慧治理与可持续城市体系的多元路径。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立足中国经验的系统总结,更亟需推动全球视野下的标准对接与共识构建,携手打造具有适应性、协同性与引领性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南开大学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国家级实验室副主任秦海英表示,在全球规则体系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制度韧性”正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与城市治理水平的关键变量。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政策调适、结构转型与区域协同机制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并强调应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规则生态系统”,以正和博弈理念引领更加包容、稳健的全球合作模式。
跨区域中间走廊经济带研究中心主任赵振林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在全球化深度重构与区域合作深化背景下,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理论创新、实践落地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首创“跨区域中间走廊经济带合作框架”,以交通干线为基础、数字互联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的走廊型经济网络,推动亚欧非区域产业链、资金流、人才流的高效协同。论坛发布《成立全球韧性智能城市可持续发展联盟的倡议》,旨在构建全球城市间多边协作机制,推动韧性治理、智能标准与可持续理念的共同演进,应对复杂风险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挑战,打造具有制度适应性与技术先进性的城市共建平台。
同时,“问通跨海国际贸易韧性智能体”系统在论坛上发布。基于多智能体架构与分布式决策机制,可实现跨境贸易环境的高频数据监测、突发事件智能预警、合规风控辅助判断与系统性风险态势识别,助力跨区域合作国家提升贸易流通的智能化水平、透明化程度与整体韧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