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中关村“电子街”到世界级科技园区,海淀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史,也是一条从“技术集散地”迈向“全球策源地”的跃迁之路。
7月10日,在“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长”年会暨未来大会上,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中关村科学城发布《海淀是“源”的——2025海淀人工智能创新图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系统梳理海淀区人工智能的结构优势与创新路径,揭示其如何从中国AI“源头活水”成长为全球智能革命的重要引擎,洞察其人工智能产业“从0到1”再到“10与100”的跃迁逻辑,为中国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

《报告》指出,北京海淀区以占北京市2.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超四分之一的GDP,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AI企业、80%以上的AI2000全球顶尖学者。在这里,从高校实验室到国家级企业,从政策试验区到资本创新场,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实验室内的突破点,而成为深度嵌入产业、城市与公共服务肌理的现实动力。

技术之源:海淀打造“一南一北”生态圈构建AI全链条产业闭环
《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海淀区已集聚19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北京市七成,形成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南北的AI产业格局。
通过“一南一北”生态圈协同布局,南部以创新街区为主阵地,聚焦0到1的技术原始创新;北部则围绕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园构建应用标杆,推动技术走向大规模落地转化。南北之间由“西二旗-上地-东升”创新走廊连接,形成人才、技术、企业与资本高效联动的全链条协同体系。

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不仅量大,而且质优。截至2025年6月,海淀区已备案大模型89款,占全国三分之一,北京市总量的近七成,涵盖语言、多模态、科学智能等多个领域。同时,“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不断吸引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进驻,成为AI技术转化为实际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试验场。

在政策空间保障上,海淀区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企业精准配置空间载体。初创项目可依托五道口等高校聚集区享受低成本创业资源,成长期企业可在东升科技园、学院路科技园快速扩张,头部企业则聚集于中关村壹号、中关村通用AI产业园等产业高地。
智慧之源:人才“源代码”强力驱动海淀打造全球AI智慧高地
作为全国AI人才最密集的区域,海淀区构建起从本科到博士、从科研到产业的完整人才生态网络。《报告》显示,海淀区共有AI学者1.23万人,占北京市总量的80%以上;AI2000全球顶尖学者中,近八成来自海淀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全国首批“40岁以下AI青年先锋”中,90%以上也集中于此。

“学术密度”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强度”。海淀区的37所高校覆盖北京全部985、211高校,21所高校开设AI本科专业,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AI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依托清华、北大等高校的科研资源,一批大模型企业、类脑芯片初创公司及具身智能项目在本地孵化。智源研究院、通研院、北京中关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学术转化、人才培训和产业对接上扮演桥梁角色。

在人才政策方面,海淀区率先发布“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建立“急需岗位清单”与高端人才激励机制,核心骨干人才年薪上限突破百万元。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弹性算力、数据集开放、租金减免等多项支持,推动人才从“留得下”到“干得好”。
不仅如此,海淀区也在探索前沿人才组织方式。在具身智能赛道,海淀区已建成全国首个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在科学智能领域,鼓励高校团队联合实验室推进“AI for Science”研究平台落地;在教育、医疗等垂类方向,人才与场景协同加速,为高阶人才释放“就地转化”的制度红利。
动能之源:海淀打造AI开源生态建立“投产服”一体化闭环
科研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资金的持续支持不可或缺。《报告》指出,海淀区已构建起“政策+空间+资本+场景”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从技术策源到市场转化的闭环。
2025年初,海淀区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升级版政策),并将统筹百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技术攻关、算力、数据标注、平台建设和场景开放等,打造试验场、孵化器和应用示范区,推动AI从试验走向城市全场景。制度的“滴灌式设计”让创新主体“有人陪跑、有策可依”。


海淀区的开源生态建设亦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构建“技术开源+政策普惠+生态协同”体系,海淀区形成了从联盟组织到政策制度的完备开源生态圈。以智源研究院“FlagOpen”平台、智谱GLM系列模型、月之暗面多模态模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开源成果,降低了技术准入门槛,提升了产业扩散效率。中关村论坛AI主题日同步设立开源开发者工作坊、模型测试大赛等活动,全年培养开发者超万人,打造全球化AI社区网络。

此外,科技创业不能“缺血”。海淀依托中关村科技园这一优质生态环境,积极构建了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基金体系,打造投融资平台,不仅解决早期资本问题,还通过产业服务推动初创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从开源生态、产业基金、政策滴灌到创新街区建设,海淀区已经形成贯穿AI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从“实验室阶段”全面进入“城市治理与产业赋能阶段”。
在这场全球智能化浪潮中,海淀区凭借领先的科创生态、高质量的人才密度、精细化的政策工具和强韧的产业资本,定义着中国AI发展的“源代码”。以“源”为本,向“引擎”跃迁,海淀区不仅在重塑北京的科技版图,也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个“智能城市生态系统”的样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