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的“外滩FTC”和杨浦区的“V聚场”在7月17日双双启用。
前者位于紧邻外滩的九江路,拥有直播室、会议室等不同功能区域,被黄浦区选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集聚区。后者地处五角场创智天地,配备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等多种设施,将成为杨浦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新舞台。
此前的7月15日,上海推出《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下称“沪九条”),支持黄浦区、杨浦区建设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
“沪九条”从生态建设、人才培育、激励机制、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发力,九大举措构建起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全链条体系。
此项政策一经推出,就在“内容圈”引起热议。优质内容创作生态的建设绝非一日之功,这背后不仅需要创作者的热情,还需要平台的支持,更有赖于各种要素共同构建的繁荣生态。
个体是内容创作生态的最小单位,也是让生态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此次“沪九条”的核心举措,是构建创作主体云集、产业链条畅通、政策体系健全、配套服务完善、优质内容涌现的友好型生态,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V聚场”,摄影:界面新闻记者方卓然
在上海居住了多年的知名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才疏学浅”对此深有感触。
2017年起,UP主“才疏学浅”开始在B站平台上分享手工制作内容,从简单的首饰和小饰品开始,逐步在平台上积累了数万粉丝。而在2019年大学毕业后,“才疏学浅”决定投入B站账号的运营,并只身来到B站总部所在的上海,成为了一名全职UP主。
在上海的几年里,“才疏学浅”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开放,感受到了那种“随时拍摄”的创作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B站平台的对接,上海博物馆东馆和“才疏学浅”还建立了联系,邀请其将手工作品在线下场馆进行展出。这对于“才疏学浅”的创作之路带来了莫大的满足和鼓舞。
对于他这样需要大量道具和空间进行视频制作的创作者来说,集聚区提供的免费办公空间、房租补贴等政策,将对其内容创作形成切实推动。
7月17日,B站总部所在的杨浦区发布“沪九条”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多项扶持举措,包括对入驻“V聚场”的创业企业首年房租及物业费全免、第二年减75%、第三年减50%。
“V聚场”,图片来源:杨浦区
杨浦区发改委副主任张庆宁对界面新闻表示,政府关注内容创作者成长,认为其作为新兴行业应被看见、受尊重,代表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希望协同支持其发展。
“此次为创作者提供低廉的创作空间和生活成本,目的是实现创作者、创作企业与区各部门的共振,达成区域创作生态的共赢。”张庆宁称。
在杨浦区,更多像“才疏学浅”的UP主和内容生产团队正在集聚,核心动力就来自于强有力的生态体系支持。
“沪九条”发布当日,黄浦区也宣布推出配套举措,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MCN机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策划、制作、营销等相关服务的机构)在黄浦扎根发展。
黄浦区为知名互联网平台小红书总部所在地。依托小红书强大的集聚效应,黄浦区正加速推动内容创作产业由“链”向“圈”深化发展。
黄浦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群华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政策供给主要集中在流量、内容、变现、服务四个方面,黄浦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的落地,进一步激发创作者扎根黄浦的热情。
朱群华表示,“我们从政策上鼓励优质原创内容创作,根据作品综合情况给予奖励,还将联动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优质内容提供流量支持。”
“外滩FTC”,摄影:蔡维帅
当下,MCN机构正成为连接品牌方、创作者和平台方的重要桥梁,在互联网内容创作生态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位MCN机构创始人告诉界面新闻,在选择一座城市发展业务时,他们最为重视的是友好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给予的支持。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MCN机构仍处于创业或中等规模阶段,如何为它们提供切实的扶持和服务,决定着内容产业的长远发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青云指出,MCN产业一方面像传统产业一样,具有实体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另外一方面,它又具有互联网的集聚优势,在虚拟空间层面依托互联网平台来完成内容创作、内容传播的全链条服务。
蒋青云分析称,从这一角度来看,黄浦区既有有中外品牌的汇聚,在零售产业、文旅资源上的集中度非常领先,又有小红书这样的互联网平台,非常有利于MCN产业和优质内容创作者的集聚。
“杨浦区是一个集中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优势的区域,有大量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产业的集聚化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蒋青云告诉界面新闻。
以“沪九条”为核心,上海正构建起覆盖内容创作全链条的支撑体系,借助不同参与方的强力合作,一个极具活力的互联网内容创作新生态正在这座城市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