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币价格突破12.3万美元新高之时,加密资产管理公司灰度(Grayscale)在7月15日宣布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IPO注册声明,但并未提供具体时间表。
近期,加密货币行业迎来新一轮上市热潮。加密货币交易所Gemini和Bullish相继递交IPO申请。运营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初创公司Figure负责人也在近日透露,公司计划在今年秋季上市,希望融资5亿美元—10亿美元。
“现在美国政策对数字资产的态度松动,劳工部对退休账户配置数字资产的态度发生变化,国会正推进多项数字资产相关立法,市场整体氛围明显偏向开放。”香港注册数字资产分析师学会董事、香港Uweb商学院校长于佳宁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种环境为企业融资和业务扩展创造了新的预期,较之前几年监管不确定性更高的阶段,IPO审核与市场接受度显然具备更高可行性。
昔日风光不再
作为曾经的比特币巨鲸,灰度成立于2013年,隶属于DCG集团,是加密投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资产管理机构,目前管理着约500亿美元的资产,其旗舰产品GBTC(比特币信托基金)曾一度是机构投资者接触加密资产的唯一主流工具。
CoinGlass数据显示,GBTC目前管理213.85亿美元的资产,凭借1.5%的管理费率,该基金每年约可获得3亿美元的收入。
回看GBTC的发展史,在2020年前后,GBTC因为持续的高溢价,成为众多对冲基金套利的重要工具。当时,GBTC持仓最多的机构分别为借贷公司BlockFi、加密对冲基金三箭资本以及方舟资本(AKR)。
但自2021年2月底开始,GBTC开始呈负溢价状态。随后,2022年FTX交易所的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加密市场流动性危机爆发,BlockFi、三箭资本纷纷破产,灰度的GBTC也未能幸免。
受连环爆雷的牵连,灰度的GBTC一度折价超过40%,母公司DCG旗下的另一交易平台Genesis也宣布破产重组。在此背景下,灰度开始将希望寄托于将GBTC转化为ETF,其与监管之间的拉锯战也由此展开。
2021年10月,灰度向美国SEC提交了将其GBTC转换为比特币现货ETF的申请。此后,这一申请多次被SEC推迟,并在2022年6月审核最后期限,拒绝了该申请。灰度也并未放弃,在同年10月向SEC提出了诉讼。2023年8月,灰度赢得了诉讼。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准灰度的请求,要求SEC必须审查其ETF请求。
这场胜利不仅为灰度打开了ETF之路,也推动了美国首批现货比特币ETF的诞生,2024年初,与其他比特币现货ETF一起,灰度的GBTC正式转化为ETF。
不过,属于灰度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目前,贝莱德集团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ETF(IBIT)凭借0.25%的低费率,其资产规模已达到859.84亿美元,约是GBTC的三倍。富达的FBTC也以超过20万枚比特币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越了GBTC。
对此,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GBTC最初作为机构投资者进入加密资产的主流工具,具有先发优势,但在ETF市场化运作后,贝莱德等大型金融机构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较低的费率以及广泛的销售渠道,迅速吸引了大量资金,导致GBTC的市场份额被挤压。此外,GBTC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相比之下,新的ETF产品在运作机制上可能更具优势。
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SEC批准了灰度旗下多资产加密ETF——数字大盘基金(GDLC)的上市申请。然而,时间只过了一天,该ETF便被SEC紧急叫停,并将其置于进一步审查中。根据官方介绍,灰度的GDLC ETF覆盖比特币、以太坊、Solana、XRP和Cardano五种主流代币,管理规模超7.75亿美元。若成功上市,这将是首只多资产加密ETF。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灰度选择了IPO。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灰度在加密货币ETF竞争加剧、自身市场地位受挑战的背景下选择上市,核心动机在于突破发展瓶颈。一方面,高费率产品导致资金持续流出,亟须通过上市引入外部资本以支持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传统金融巨头凭借低费率、多元化产品抢占市场,灰度需通过上市强化品牌背书,吸引主流机构投资者,减少对单一产品的依赖。
“上市也需披露更多财务信息,可能暴露高费率模式的脆弱性,若无法快速调整策略,仍可能被市场淘汰。”王鹏如是说。
行业政策受阻
近期,加密货币企业不断向传统IPO发起进攻。政策的利好被认为是加密企业集体IPO的重要推动因素,本周美国监管将审议三项关键法案(《天才法案》《数字资产市场清晰度法案》《反央行数字货币监控国家法案》),旨在就稳定币、交易所注册、资产定义等核心问题达成立法突破。
但币圈的风向总是变得很快。连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的三项加密法案在程序性投票环节中多次受阻,比特币价格也应声下跌。
对此,于佳宁认为,这些法案有望明确市场规则、划定监管边界并提供法律依据。在比较明确的框架下,投资者和机构可以减少因规则不确定带来的担忧,更加放心地参与交易、投资与创新。相较于以往依赖单一监管机关逐案裁量的方式,如果这些法案能够通过,可以使行业整体预期由等待监管转为适应规范,市场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正面反应,价格有望继续稳定上行。
“短期内,审议结果的公布往往会带动情绪波动。若市场预期美国监管从阻碍走向支持,资金会更积极流入公开交易产品和合规平台,现货ETF、机构持仓以及跨境结算需求都可能出现阶段性放大。相反,如果法案在关键条款上延宕或收紧,也可能带来短暂观望情绪。无论结果如何,投资者和企业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法案细节,评估未来在美国市场的布局。”于佳宁表示。
在于佳宁看来,合规标准的建立,意味着大型资金和国际机构将更有信心布局数字资产,行业将从区域化竞争走向全球化博弈。未来的市场更可能呈现出以合规平台为核心、以多样化产品为支撑的格局,数字资产将从投机工具逐渐演化为全球资本配置的组成部分。
周迪也认为,美国三大加密法案的审议结果对加密货币市场影响重大。如果法案顺利通过并落地,将为加密货币市场提供更清晰的监管框架和制度保障,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吸引更多传统资金进入加密市场。但如果法案未能通过或审议结果不理想,可能会导致市场恐慌,引发加密货币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