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伏行业还在为N型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通威用不到三年的100GW组件出货量,给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答案:技术迭代的速度,才是定义未来的核心变量。
2022年8月至今,这家硅料、电池巨头以“跨界黑马”之姿进军组件市场,不仅搅动全球组件市场格局,更以N型组件790W+的世界功率纪录(截至2025年4月),宣告光伏产业正式迈入“效率为王”的新周期。
从“跟跑”到“领跑”,通威展开N型时代新篇
通威组件以TNC高效电池技术为矛,凭借PECVD基底工艺、二次烧结、高密度封装、间隙贴膜等多项创新,助推行业将组件量产功率推至700W以上,也在行业由P型向N型切换的关键节点上给出一剂良方。
更关键的是,三年不到的时间通威实现由PERC到TNC 1.0 再到TNC 2.0加速进化,公开信息显示,通过优化光学、电学设计,采用908技术(通威自主研发的0BB技术)、TPE技术、钢网印刷技术、Poly Tech等前沿技术的通威组件功率纪录已达778.5W,领先行业同版型量产组件功率约60W,推动行业进入一场由效能引发的“技术竞赛”。
行业曾有质疑:硅料巨头能否玩转组件?从2013年布局组件研发,2018年PERC叠瓦组件破世界纪录,到2022年正式进军组件,再到2023、2024年连续两年出货量位列全球前五,通威用十余年技术积淀回应。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通威的爆发,是技术长跑者的必然结果。”
没有包袱,只有加速度
相较老牌厂家,通威没有陈旧产能的拖累,可以直接切入最先进的N型产线,甚至将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同步推进,让其在央国企集采中屡屡斩获大单,两年间实现了“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全面覆盖,豪取三峡、华润等央国企GW级订单。
分布式市场方面,通威同样表现不凡。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通威稳居国内出货量榜首,分销商、渠道商、平台大客户悉数与其建立深度捆绑。
通威的双轮驱动,实则是技术红利与产业链话语权的实力体现。
技术迭代加速行业分化
依托全球创新研发中心雄厚的技术实力,通威在TOPCon、HJT、BC、钙钛矿/晶硅叠层等主流技术上均有布局,涵盖所有太阳能电池、组件主流未来技术,既规避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又为其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中埋下伏笔。
通威的快速崛起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技术迭代的速度与深度正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分水岭,这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将技术战略置于更核心的位置。头部企业需在产能布局与技术深挖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而其他企业则亟需探索差异化的技术路径或协作模式,以适应日益加速的创新节奏。通威的实践印证,光伏行业的竞争重心已全面转向技术储备与迭代能力的长期较量。
新的增长空间在哪里?
通威TNC2.0风头正盛,但市场也偶有质疑:N型技术是否面临同质化风险?当TOPCon成为行业标配,通威的优势能否延续优势?更严峻的是,全球市场的单极化趋势再显与供需错配的危机叠加,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这或将成为悬挂在所有光伏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外,国际市场的博弈亦不容忽视。通威组件的业务范围已覆盖70余个国家和地区,但其在欧美市场的布局上与老牌玩家仍存在一定距离。若想真正“重构全球光伏版图”,市场还需看到通威在海外渠道建设与本土化策略上打出更多关键牌。
通威100GW的数据背后
通威的100GW里程碑,恰是中国光伏产业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型的缩影。当行业告别补贴依赖与低端产能堆积,技术深耕与产业链协同或将成为新护城河。
但这场竞赛远未到终局——钙钛矿叠层、异质结等技术发展迅速,N型技术窗口期的红利能持续多久?全球贸易壁垒与本土化诉求的叠加,又将如何考验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能力?
通威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行业命题:当光伏产业进入“技术、市场、政策”三维博弈的新阶段,真正的领跑者必须同时驾驭实验室里的创新速度、产线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全球化棋局中的战略弹性。下一个100GW的角逐,或许不再只是产能的比拼,而是整个产业生态重构的预演,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技术突围,终将重新定义全球绿色能源的权利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