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市场持续复苏之际,港交所刊发了有关缩短港股现货市场结算周期的讨论文件。业内人士解读称,港股延续了33年的“T+2”结算周期,有望转向“T+1”。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市场转向“T+1”结算周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香港稳定币支付结算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正在显现,业内呼吁股票市场也尽快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和流动性;同时,结算周期的缩短也对券商、托管银行及结算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机构投资者的套利、衍生品对冲策略也面临挑战。
提升市场基础设施韧性
港交所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股票市场88%的交易将采用“T+1”或“T+0”结算周期。
港股实行的是“T+0”交易制度,但结算交割制度自1992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是“T+2”。业内人士表示,若将结算时间缩短至“T+1”,投资者可以“今天交易,明天即可收到现金或完成付款”。
业内人士表示,由以往的“T+2”收缩至“T+1”,不仅是推进工具性的机制创新,更是推动港股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随着金融市场加强对科技的应用,世界各大股票市场陆续缩短股票交收时间。交银国际董事谭岳衡表示:“美国、加拿大等主要金融市场已采用‘T+1’结算,英国等市场也在研究推进。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此次调整将进一步提升其与国际市场的协同性。”
A股早已实行“T+1”结算制度。在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市场实行“T+1”后,将显著提升与A股的协同效应。“对于跨境投资者来说,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速度与其买卖资产的速度不同是一个问题。港股改成‘T+1’后,有望降低跨境投资者的操作复杂度和摩擦成本,为未来交易品种的扩容创造条件。”香港一名中资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
“时间就是金钱,‘T+1’结算将使市场基础设施更具韧性。”星汉资产管理行政总裁王荣昆认为,参考美国市场经验,“T+1”改革可使资金周转率提升约20%。
中国银河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T+1”结算显著缩短了资金从交易至到账过程中的沉淀时间,从根本上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在波动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中,资金快速回笼有助于投资者及时进行再配置与止盈止损操作,提升整体周转效率。对于交易频繁的投资者而言,更快的结算周期可减少资金在途时间,提高投资组合的动态调整能力;对于市场而言,则可能带动成交活跃度与流动性的同步上升,从而优化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增强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效率。”杨超说。
倒逼金融机构提升效率
港股实施“T+1”结算,不仅对相关机构的结算流程提出新的考验,也对机构投资者的套利策略、衍生品对冲等带来一定影响。
“T+1”结算制度对券商的流程标准化、系统自动化与资金流动性管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杨超介绍:一方面,“T+1”结算将显著压缩券商的资金调拨与清算时间窗口。券商需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交易撮合、风险控制、融资融券安排及客户资金划拨等操作,尤其对跨市场交易、涉及多币种的账户管理将更具挑战性;另一方面,券商的清算和托管系统也必须进行同步升级,以确保与香港清算系统无缝对接。
“T+1”结算制度也对机构的交易策略有影响,特别是在港股与A股、美股之间展开跨市场交易的模型中。“结算周期的收紧将提升对资金及时性的要求,使得部分原依赖结算延迟进行杠杆调度或多市场对冲的策略需重新评估风险敞口与持仓周期。同时,对于以‘T+2’结构构建的套利逻辑而言,其对冲精度可能面临暂时性调整压力。”杨超说。
港股市场金融科技建设持续推进
近两年来,港股市场金融科技应用方兴未艾。
港交所于2023年11月正式启用IPO结算平台FINI,以优化新股认购流程,加快定价进程,并强化对“重复认购”行为的监管。今年上半年,44只港股新股合计募资额达1067.13亿港元,跃居全球首位,为近十年来同期第二高。FINI平台通过降低发行人的时间成本、提高投资者资金使用效率助力新股市场良性生态建设。
港交所在2024年发布建议下调港股市场最低上落价位的咨询总结后,又于今年上半年安排端对端测试及市场演习,这将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并且有望提升个股的流动性。
今年7月3日,港交所推出综合基金平台的订单传递服务,以更有效地连接基金分销生态圈中的主要参与者,提升基金市场效率。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稳定币等加密资产的兴起正在重塑香港支付结算体系,未来相关交易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谭岳衡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港股市场向“T+1”结算周期过渡,只是市场结算效率提升的第一步。“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枢纽,香港在结算体系方面应持续创新,以在国际金融格局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