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江苏常州暑气正盛,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以下简称“国能常州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厂区内,3号机组正平稳运行,汽轮机的轰鸣声沉稳有力。主控室内,巨大的显示屏上清晰显示着“国能常州电厂3号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圆满成功”的字样,标志着该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
迎峰度夏以来,江苏用电负荷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作为江苏省首批“先立后改”清洁高效支撑性电源项目,在迎峰度夏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的关键时期,该机组的投产为区域能源供给送上了“及时雨”,也揭开了火电行业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据悉,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该公司年发电量将达到160亿千瓦时,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5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4万吨。
突破技术瓶颈:
一座以创新为引擎的火电站
国能常州电厂3号机组的投产,首先体现在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上,其中,“六个首次”创新集成是最鲜明的标签。走进机组控制区域,全国产核电iDCS控制系统正在高效运转,这是国内首次将该系统应用于火电机组。
“你看这,芯片、软件、知识产权全是咱们自己的,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芯’发电。”国能常州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左克祥颇为激动地说。据介绍,该系统实现了芯片100%国产化、软件100%国产化、关键核心知识产权100%自主可控的“三个百分百”重大突破,搭建起主动防御、边界防护、集中监管的全方位安全架构。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支持不少于35种智能计算、65种数据分析方法和20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为机组的智能化运行提供了强大支撑,大大推进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进程。
在热能利用方面,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的首次使用,让机组在能效提升上迈出了一大步。该技术首创主蒸汽抽汽与汽电双驱协同调控机制,集成烟气再循环智能切换与辅机单双列协同运行模式,重构了热能分配路径。在超低负荷工况下,能使主再气温各超过50摄氏度,有效解决了低负荷欠温这一行业难题。数据显示,仅此一项技术就可节煤6.0克/千瓦时以上、降低厂用电率约2个百分点,显著提升了机组的经济性。
“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的首次集成应用,则让机组在燃料供给灵活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百万机组切换煤种以小时计、制粉以分钟计,而该技术将切换煤种时间缩短至分钟级、制粉供粉时间缩短至秒级,有效破解了燃料供给与负荷需求动态匹配难题。“这不仅提高了机组响应电网需求的能力,还大大增加了机组掺配掺烧的灵活性,使机组升降负荷速率水平达到同类领先,为电网调峰调频提供了有力支持。”左克祥说。
升级运行模式:
一座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火电站
3号机组的“新型”特质,更体现在其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上,比如全工况自适应启停技术的首次实现。煤电深度调峰常态化背景下,传统百万机组在频繁启停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状态切换时机组控制难度增加、辅机设备配合协同效率低下、频繁启停操作失误率攀升等问题,对机组安全和响应及时性带来负面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运用机组快速启停智能控制技术(“I-APS”技术),首次实现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设计启停断点小于3个,显著缩短了机组状态切换响应时间。
“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技术的首次运用,为机组节能降耗开辟了新路径。该技术从空预器入口高温烟气开始,逐级回收烟气余热及引风机温升,并利用空预器出口烟气加热水温,实现了闭冷水废热的高效回收利用。这一过程降低了机组供电煤耗,让原本被浪费的低品位热能得到了充分利用,是机组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的重要创新。
机组全生命周期实时健康评估技术的首次使用,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筑起了“防护墙”。该技术融合数字孪生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关键敏感部位的全“场”信息监测,解决了变工况下关键部件性能退化难预测的难题。同时,开发了故障机理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辅机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评估建模技术,构建起故障预警-诊断-健康评估一体化智能平台,为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此外,该机组还集成了二次再热技术、宽负荷节能技术、智能发电等28项创新技术,进一步凸显了其在高效、灵活、低碳、智能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新一代煤电技术的典范。
拓展服务边界:
以协同为特色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在采访中,记者从左克祥口中听到的高频词非“能源岛、环保岛”莫属。他希望,未来每一座电厂都能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配套。
事实上,国能常州电厂早已超越了传统火电站的范畴,它正以“一心两脉”的发展路径,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在国能常州电厂的污泥处置中央控制室里,一面“无废城市协同作战图”格外醒目:红色线条标注污泥输送管网,蓝色线条连接工业余热用户,黄色光点闪烁处是建筑废料预约处置点。这种“以电厂为枢纽”的城市固废治理模式,正重塑传统政企关系——企业不再是单一的电力生产者,而是集污泥处置、余热供应、固废资源化于一体的“城市环境服务商”。
据介绍,3号机组配套建设了污泥协同处置项目,采用干化耦合掺烧一体化工艺,对多种城市污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该项目每年可消化大量市政污泥,相当于解决了常州相当比例的污泥处置难题,实现了“污泥—能源—建材”的闭环利用,累计处置污泥量、减排二氧化碳量和节约标煤量均取得显著成效,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传统电厂盯着烟囱,我们盯着城市‘代谢’。”左克祥在主控室指着实时跳动的监控大屏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低压蒸汽干化+高温焚烧”技术,电厂每年消化15万吨市政污泥,相当于破解常州40%的污泥处置难题。数据显示,自试点以来企业累计处置污泥47.4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62万吨,节约标煤6.78万吨,燃料成本降低6780万元,更带动全市固废综合利用率攀升至78%。
在能源供应方面,国能常州电厂不断拓展对外供汽、供热等综合能源供应市场。一期机组已实施化水增容改造,开辟多条供热管线,供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二期建成后,供热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同时,还首创电厂对外供应压缩空气项目,为周边高端制造园区输送工业气体,每年可为用户节省大量电力,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协同供应。
不仅如此,国能常州电厂还积极推进低品位能源循环利用,将循环水温排水作为LNG站点热源,减少了LNG站点能耗和碳排放;利用电厂余热、废热实现城市集中供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降低能耗水平;开展中水回用,让再生水为城市“解渴”,助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从“六个首次”的技术突破,到“一心两脉”的服务转型,国家能源集团常州3号机组的投产,不仅是新一代煤电技术火电机组的诞生,更是一个行业加速绿色转型的缩影——当钢与火的传统工业,遇上智能与绿色的时代浪潮,火电正从“高碳标签”变为“低碳先锋”,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