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央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6月实现增加值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发售电量、原油产量、航空运输周转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均同比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7月16日至17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央企负责人研讨班,总结上半年工作,明确下半年重点任务。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研讨班上表示,央企要在供给提档、转化提速、产业提质、改革提效上下更大功夫,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有效应变局稳大局开新局,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上半年,央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社会贡献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加速推进,改革行动走深走实。具体来看,上半年央企科技创新成链条、体系化推进,支撑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提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协同发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重组整合深入开展,公司治理持续优化,监管效能切实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部署有力有效,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性保障性功能更加凸显。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国有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刚梁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央企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涉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等。
“从长远看,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央企的核心竞争力和资产盈利水平,但这些效果显现需要时间,预计今年下半年或以后央企利润总额增长水平将逐步提高。”吴刚梁说。
加快实现“汗水型增长”向“智慧型增长”转变
此次会议提出的“智慧型增长”尤为关键,直指央企发展模式的深层次转型,这不仅是效率的升级,更是发展逻辑的质变。
会议要求,国资央企必须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开创企业改革发展新局积聚新动能新优势。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要着力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吴刚梁认为,“汗水型增长”向“智慧型增长”转变,体现了央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央企要从过去单纯依靠增加实物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与管理水平提高的新型增长方式,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央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产业爬坡过坎、升级发展。
会议提出,央企要持续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超越内卷竞争维护产业价值,突出互利共赢涵养产业生态,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跃迁。要以高效能改革推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提升资源配置、管理运营、激励约束、监督服务等方面效能,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注重经营效益和提升“五个价值”
“要注重提升”五个价值“,重点做好”稳、优、保、促“,抓好稳健经营,锚定”一利五率“目标,坚决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强调。
此外,央企还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和回报水平;保障国家安全,切实发挥战略支撑托底作用;促进协同发展,强化重要产品稳产保供,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积极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
会议强调,要扎实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注重经营效益,追求突出主业竞争力引领力的收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利润,追求真正能够形成资本积累的效益;注重增长潜力,做到长短期目标有效衔接、表内外资产同步积累、软硬性实力协同共进;注重发展价值,在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上有机统一,在维护市场秩序、提升行业价值上示范引领,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主动作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晓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