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是今年陆家嘴论坛上释放的金融政策大礼包之一。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获悉,试点首月,已有企业通过该模式高效完成离岸贸易资金收付,累计规模约5亿元人民币。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贸处处长殷军介绍,此次试点方案首创以离岸贸易专营子公司为载体,试点银行对试点企业“免审单”结算,将2-3个工作日的结算流程压缩至“秒级”,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与香港、新加坡等成熟离岸中心达到同等时效。
“一线管住、二线放开”,资金流转更自由便利
结算效率曾是制约中国离岸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结算时效稍有滞后就可能导致企业错失最佳交易节点,甚至影响信誉。
由于离岸贸易所涉货物不进出我国一线关境,以往银行在为企业办理结算前,需鉴别合同、发票、提单等凭证是否真实有效,还要判断企业在交易中是否切实实现了货权转移,这一过程往往需2-3个工作日。
相较于传统流程,此次试点的“临港方案”经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遴选企业通过专营子公司开展业务时,试点银行免于事前真实性审核,直接凭企业支付指令完成资金划转。这套“免审单”机制,让结算效率实现从“日”到“秒”的跃升。
殷军表示,新方案由管委会遴选试点企业,明确责任边界,银行在履行“三反”义务基础上直接凭试点企业指令支付。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落实资金流转“一线自由、二线管住”,既守住风险底线,又释放银行“不敢做”的顾虑,显著提升企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从逐一核对单据到“指令直达秒结算”,临港的创新实践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探索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离岸贸易金融生态,助力上海不断提升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助力临港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离岸贸易金融生态
据外管局统计,2024 年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规模约为 247.8亿美元,同比增长87.5%,占全市比重高达46.1%;2025年增长势头不减,第一季度离岸转手买卖规模约为81.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67%。
成立近6年来,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如同强力磁石,吸引超百家离岸贸易企业在此扎根,并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矩阵:传统大宗贸易企业主要聚焦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的离岸转手买卖,贡献了约90%的离岸贸易规模,是推动临港离岸贸易发展的绝对主力军;芯片离岸贸易企业依托临港成熟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内部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环节,开展芯片离岸贸易业务;此外还有基于制造业全球布局的企业,随着全球生产格局的深度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形成了“本土总部+全球生产”的模式。以某箱包代工企业为例,为规避贸易摩擦风险,企业将国内原材料出口至东南亚加工,成品再由临港公司采购转售全球。
殷军介绍,目前,申请试点企业已覆盖外资、民营和国有企业,业务范围由传统制造业、有色金属大宗贸易延伸至晶圆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与临港新片区优势产业契合度高。
未来,临港新片区将加大力度持续吸引在境外拥有生产加工基地的制造业企业,依托临港离岸贸易平台,打造“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进一步释放离岸贸易增长潜力,推动其规模实现新的跨越。随着更多市场主体加入,临港作为统筹在岸与离岸业务的核心枢纽,将加速吸引全球订单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提供全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