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明亚基金连发两则人事变动公告,涉及高管变更及董事会成员调整。公告显示,自7月15日起,王靖接任公司总经理;同日,原总经理丁玥、原副总经理屠建宗因个人原因辞任。资料显示,王靖拥有超过15年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曾先后担任华融证券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国盛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经理、北信瑞丰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及基金经理、安邦基金(筹)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经理、泰达宏利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及基金经理、方正富邦基金固定收益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及联席总经理等职务。

明亚基金同日公告,最近12个月内公司董事变更比例超过50%,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变更后董事会成员包括李正清、肖红、袁坚、王靖、苏梅、张文伟、肖良茂、高涛共8人。

小微困局待破
明亚基金成立于2019年2月27日,注册地为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注册资本1.1亿元,2019年11月18日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涵盖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及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股东均为资产管理行业资深人士,主要股东包括李正清(持股27%)、肖红(持股26.6%)、袁坚(持股9.2%),其他股东如许智程、韩俏、丁玥等合计持股37.2%。
截至目前,明亚基金旗下有4只产品,管理规模仅1.3亿元。公司目前仅有3位基金经理——毛瑞翔、赵鑫岱和何明。
明亚基金在获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半年后,于2020年4月推出首只公募基金“明亚价值长青”。但此后三年,公司仅维持该基金运营,规模长期徘徊在5000万元清盘线附近,最新规模已跌至1400万元。
基金管理方面,明亚价值长青成立5年来更换三任基金经理:首任基金经理李正清作为公司实控人,拥有UBSWarburg、ITG等境内外资管机构背景,其在2020年4月24日至2021年8月6日任职期间创造32.3%的总回报,年化收益达24.3%,但管理仅1年零104天便卸任,基金规模未因业绩提升显著增长;随后接任的王占海在2020年5月26日至2021年12月8日延续业绩增长态势,任职1年零196天取得14.5%总回报,年化收益9.2%,但2021年底离任后基金进入动荡期;现任基金经理何明自2021年11月17日管理至今,其任职期间基金业绩急转直下,截至最新数据,近三年总回报-8.8%,年化亏损2.5%;基金经理毛瑞翔自2023年7月5日与何明共同管理至今,任职2年余取得2.3%总回报,年化收益1.1%,表现中规中矩。

2023年,明亚基金密集发行三只新基金:明亚中证1000指数增强A/C于2023年4月25日发行,属增强指数型基金;明亚久安90天持有期债券A于2023年10月24日发行,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明亚稳利3个月持有期债券A于2023年12月27日发行,属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
《财中社》发现,三只基金的业绩表现分化显著:中证1000指数增强A类近1年收益35.3%,C类34.7%,但规模仅0.1亿元;久安90天持有期债券A近1年收益0.3%,远低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平均的3.7%;稳利3个月持有期债券A近1年收益1.8%,高于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平均的0.4%。基金经理方面,中证1000指数增强由毛瑞翔和何明共同管理,久安90天持有期债券和稳利3个月持有期债券均由赵鑫岱和何明管理。

城投通道构祸
2024年4月9日,深圳证监局对明亚基金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其改正并暂停新增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三个月,此次处罚源于明亚基金在私募资管业务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
经核查,明亚基金旗下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存在由委托人或其指定第三方直接下达投资指令、提供具体投资标的等实质性投资建议的情形,违反了基金管理人应履行主动管理职责的要求。此外,其2021年12月成立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B(委托人为两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穿透后的资金来源方与所投债券发行人存在关联关系,但公司未对真实资金来源进行有效识别,违反监管规定。同时,明亚基金未按时向监管部门报备高管变更信息,2022年12月原总经理辞任后,迟至2023年2月才完成备案。

结构化发债是债券市场重点监管领域,其本质是发行人通过自购、关联方认购等方式操纵发行利率,营造虚假市场认可度,常见手段包括资管产品作为通道吸引优先级资金、过桥资金质押融资循环发债、直接自购后质押回购等。
据媒体报道,2023年一季度,明亚基金突然大举发力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即专户业务)。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当年3月至11月期间,该公司密集成立1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其中多只产品聚焦固定收益类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明亚基金专户业务策略主打城投债,部分产品近乎满仓配置此类资产。其合作机构中,还包含被业内视为专注城投债结构化操作的上海寰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债券报价及债市舆情服务,旗下DM报价系统是债券交易从业者常用的三大主流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