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8 18:07:42 股吧网页版
*ST威尔保壳进行时:跨界“追锂”,斥资5亿元收购紫江新材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赵奕


K图 002058_0

  7月18日,*ST威尔(002058.SZ)盘中涨停,截至当日收盘,该公司股价报15.31元/股,日内涨幅5.01%,最新市值21.96亿元,已连收3个涨停板。

  日前,已连续亏损三年的*ST威尔披露重组草案,公司拟以5.46亿元的价格购买上海紫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紫江新材”)51%股份。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同时构成关联交易。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上市公司业务将进一步拓展至成长性更强的锂电池材料行业。

  “*ST威尔本次跨界收购可视为其寻求新增长点、摆脱当前业务困境的尝试。”眺远营销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锂电池材料行业受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推动,前景广阔。

  针对本次并购重组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ST威尔,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左手倒右手”式重组

  重组草案显示,*ST威尔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紫江企业、长江晨道、宁德新能源等紫江新材股东购买该公司51%的股份,交易价格为5.46亿元。本次交易不涉及发行股份,不会导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更。

  本次交易为关联交易,交易对方之一的紫江企业与*ST威尔的实控人均为沈雯。

  对此,高承远向本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筹划收购实控人旗下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实控人对旗下企业情况更了解,收购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交易整合相对容易,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关联交易易引发利益输送质疑,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就本次收购而言,虽实控人统一,但仍需监管严格审查交易定价、资产质量等,确保交易公平公正,保障股东权益。

  本次交易前,紫江新材控股股东为紫江企业,持股比例为58.94%,比亚迪、长江晨道、宁德新能源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87%、3.74%、2.53%;交易完成后,*ST威尔、紫江企业、比亚迪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31.05%、3.87%,长江晨道、宁德新能源不再持有紫江新材股份。

  重组草案显示,本次交易中,评估机构以收益法和资产基础法两种方法进行评估,最终以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论。以2025年3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紫江新材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值为11亿元,相较于合并口径净资产增值5.65亿元,增值率为105.61%。

  本次拟溢价收购实控人旗下资产,交易对方也对*ST威尔作出了业绩承诺。草案显示,本次交易的业绩承诺方为紫江集团,其承诺紫江新材在2025年至2027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和9580万元。如本次交易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实施完毕,则业绩承诺期相应顺延。

  公开资料显示,紫江新材主要从事动力储能和3C数码等软包锂电池用铝塑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紫江新材铝塑膜销售量为5127.7万平方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2%,连年在国内铝塑膜企业中销量排名第一。

  业绩方面,紫江新材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的营收分别为7.11亿元、6.23亿元和1.5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23.65万元、5351.51万元和1012.26万元,业绩呈现下滑趋势。

  目前,紫江新材已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宁德新能源”)、比亚迪、欣旺达、鹏辉能源、新能安等知名锂电池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同时,紫江新材也面临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0.01%、60.16%和61.14%。其中,第一大客户为比亚迪。2023年、2024年、2025年一季度紫江新材对比亚迪销售金额分别为3.48亿元、1.41亿元和3979.46万元。

  对此,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期来看,锂电需求还是有成长空间的,尤其是动力锂电池还会有较长的稳定增长期,但企业如果过度捆绑比亚迪等大客户,则会面临账期长、议价能力弱等问题,可能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

  连续三年亏损

  公开信息显示,*ST威尔于2006年8月上市,当前主营业务为自动化仪器仪表业务及汽车检具业务。

  对于本次交易,*ST威尔表示,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上市公司将进入成长性更强的锂电池材料行业,从而进一步优化整体业务布局,加速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近年来,*ST威尔的业绩呈现下滑趋势,这或许也是其本次跨界并购的原因之一。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ST威尔实现营收分别为1.48亿元、1.57亿元和1.63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098.58万元、-1705.89万元和-1724.17万元,已连续三年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ST威尔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442.77万元,同比下降26.44%;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564.03万元,同比下降10.31%。

  因2024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ST威尔自2025年4月30日开市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7月15日,*ST威尔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净利润1.3亿元至1.6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对应实现扣非后净利润为-675万元到-450万元,同比减亏。

  *ST威尔在业绩预告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公司于2025年5月完成重大资产出售,出售了全部仪器仪表资产组,使得公司本期投资收益大幅增加。公司因出售仪器仪表资产组所获投资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根据公司此前公告,*ST威尔在2025年5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将仪器仪表业务整体出售给上海紫竹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彼时的*ST威尔表示,近年来,公司自动化仪器仪表业务受行业竞争激烈、下游客户需求不振、行业整体增速较低等因素影响,持续亏损,且未有明显改善迹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置出亏损的自动化仪器仪表业务,并保留盈利状况较好的汽车检具业务。

  中国法律咨询中心民商事专委会原副秘书长林先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ST威尔本次跨界收购锂电池材料企业紫江新材,是典型的业务转型尝试。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锂电池材料需求将保持长期向好态势,特别是铝塑膜作为软包电池关键材料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不过,林先平也指出,跨界进入锂电行业,企业将面对技术壁垒和行业经验不足的挑战。同时,标的公司已出现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下滑趋势,盈利压力较大。此外,当前锂电池材料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风险显现,这都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