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8 22:32:51 股吧网页版
对话和利资本孔令国:半导体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技术应用爆发的大周期|科创资本论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王媛丽

  “智能汽车、AI终端设备、机器人等下游万亿级新场景的崛起,正驱动半导体行业进入新一轮技术应用爆发的大周期。”和利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孔令国近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

  “如果把全球半导体竞争比作1000米赛跑,国内企业目前大多只跑到300米的位置。”孔令国比喻道,半导体企业技术突破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级市场的资本支持有限,能否通过二级市场融资获得“第二曲线”动力,将成为中国半导体企业能否跑完“剩余700米”的关键。

  2025年7月1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精准支持技术实现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上市时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为半导体领域那些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短期内难以盈利的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机会,也有助于市场更清晰地识别和评估这类企业的风险与潜力。”孔令国说。

  半导体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应用爆发的大周期

  过去三年,受中美对抗背景下自主可控战略推动,国内半导体一级市场一度热度飙升。政策引导、资本涌入叠加进口替代预期,使得从GPU、AI芯片到CPU等赛道的项目估值快速攀升。然而,随着二级市场IPO收紧导致退出渠道收窄,叠加前期估值泡沫积累,半导体投资迅速冷却,部分项目因退出预期不明朗陷入“高估值悬置”状态,市场对半导体投资的乐观情绪一度转向谨慎。

  “这种短期震荡是行业周期的正常表现。”孔令国表示,半导体行业历来存在“五年一大周期、两年一小周期”的规律,技术迭代推动的应用爆发形成大周期,供需错配引发的扩产与去库存构成小周期。

  “但周期波动的表象下,产业成长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从90年代末的PC笔记本、2000年代的互联网,到2010年代的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半导体行业的每一轮爆发均由下游应用驱动。如今,智能汽车、AI大模型、机器人等新场景正进入落地关键期,这些万亿级市场的成长,将为半导体产业注入持续十年以上的需求动能。”孔令国说。

  判断半导体投资是否仍有机会,下游应用的渗透进度是核心指标。当前,被视为半导体需求新引擎的几大场景,均处于产业化初期:L4级无人驾驶尚未大规模商用,AI终端设备(AIPC、AI手机、智能手表、AI眼镜、TWS耳机等)仍在探索杀手级应用,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还需突破成本与可靠性瓶颈。

  “上述场景远远还未普及,半导体行业远未到需求饱和阶段。”孔令国表示,下游需求的持续释放,正在重塑半导体产业的投资版图。但除了高端进口替代外,和利资本更看重未来市场大爆发底层的半导体应用场景,例如算力中心、高带宽低延迟的互联通信技术以及不同AI端侧应用。

  “过去三年投的是‘从0到1’的有无问题,未来五年要投的是‘从1到100’的性能与成本突破。”孔令国强调,需求驱动的产业升级,将为半导体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量机会。

  半导体技术的突破是下游应用爆发的前提,而下游应用的市场潜力则决定了半导体投资的价值边界。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投资决策必须先预判下游应用的成长节奏,对于一级市场基金而言,这种预判需与基金期限形成匹配。

  “我们的基金期限通常是七、八年,必须确保所投项目能在期限内形成盈利或实现退出。”孔令国直言,这也是部分远期技术暂不纳入和利投资版图的原因。聚焦未来3-5年有明确爆发潜力的下游应用(如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布局其背后的半导体需求,对于距离产业化过远的技术,则保持研究与观望,而非盲目投入。

  “1000米的半导体竞赛长跑,中国企业刚跑300米”

  半导体行业的残酷性在于其天然的寡头垄断属性。在全球成熟市场中,每个细分赛道往往只有前两三名玩家能够存活,第三名之后的企业因难以进入下游供应链体系而逐步被淘汰。系统厂商的采购逻辑决定了这种格局:优先选择性价比最优的头部供应商,再以第二名作为备份方案,第三名及以后的企业基本丧失市场机会。

  这种规律在国际市场已得到充分验证:CPU领域长期由英特尔、AMD主导,GPU市场被英伟达、AMD占据核心份额,存储器领域则形成三星、美光、SK海力士的三强格局。相比之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因近年政策推动与资本涌入,在各细分赛道均出现了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同台竞技的局面,但这只是产业发展初期的阶段性特征。

  “如果把全球半导体竞争比作1000米赛跑,国内企业目前大多只跑到300米的位置。”孔令国比喻道,当前的“群雄逐鹿”状态终将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而进入洗牌期,最终能在细分领域冲进前三的企业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虽然残酷,却是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

  孔令国表示,作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国内GPU企业的发展进度颇具代表性。尽管部分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但从技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来看,与国际巨头仍存在代际差距。

  英伟达的领先地位不仅体现在H100、B200等单芯片性能上,更在于其构建了从芯片到生态、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体系。尤其在AI大模型训练场景中,数万颗GPU的协同计算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而国内企业目前仍聚焦于单芯片性能的追赶,尚未突破多芯片协同的系统级难题。正如孔令国所言:“单颗芯片的算力比拼意义有限,真正的差距在数万颗芯片如何‘高效协同思考’。”

  孔令国表示,GPU企业的持续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级市场的资本支持有限,能否通过二级市场融资获得“第二曲线”动力,将成为决定其能否跑完“剩余700米”的关键。

  科技企业创新突破需要给予“野蛮生长”的土壤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支持已展现出明确导向,但市场规律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孔令国指出,半导体这类具有高壁垒、强科创属性、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难以完全依赖计划模式发展。“要鼓励创新突破,就得给予‘野蛮生长’的土壤。”

  “对于二级市场而言,政策既要支持科创企业突破,又要保障股民利益,这种平衡本身就极具挑战。”孔令国坦言,毕竟即便是专业投资人,也难以精准预判初创科技企业的最终走向。

  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尤为重要。2025年7月1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是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而设立的层次,精准支持技术实现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上市时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不仅为半导体领域那些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短期内难以盈利的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机会,也有助于市场更清晰地识别和评估这类企业的风险与潜力。”孔令国表示,“野蛮生长”并非无序扩张,市场自然会通过竞争淘汰低效产能,最终留下真正具备技术壁垒与成本优势的企业。若过度担忧“泡沫”而限制投入,反而可能错失产业突破的窗口期。

  对于产业投资人而言,经历过几轮周期更迭后更清楚,下游需求的爆发才刚刚开始,中高端替代的征程远未结束。“今年是科创板设立的第六年,科创成长层政策的出台,无疑为这一征程增添了强劲动力,有望推动半导体产业在技术突破、国产替代与国际竞争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孔令国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