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张旭北京报道 7月18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出席并介绍“十四五”商务高质量发展成就。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在消费方面,过去四年社零总额年均增长5.5%,今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人民币。吸引外资方面,“十四五”以来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提前六个月完成预期目标。
回顾“十四五”,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总结道:“商务发展顶住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消费、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合作等各领域主要目标指标进展符合预期,重大任务顺利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为‘十四五’圆满收官作出了贡献。”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商务部梳理出台多项规划,为产业升级提供结构性支撑。在实践中,优化贸易结构、培育数字商务、服务型贸易增长以及强化物流和供应链韧性等方面成效明显。面向未来,商务部强调继续深化开放型经济改革,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商务融合,加快商务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系统‘施工图’方式,商务工作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全局,支撑‘十四五’圆满收官,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消费亮点纷呈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过去四年社零总额年均增长5.5%,今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人民币。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提升3.5个百分点,达到46.1%。
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新业态新场景丰富多样,人民美好生活更加具象、鲜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主引擎作用持续凸显。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显著提升、活力显著增强。
王文涛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了“十四五”期间消费的变化和亮点,分别是“扩容”“提质”“焕新”“开放”,即超大规模市场体量更大、品质消费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型消费亮点纷呈以及国内外市场联动互促。
“人民群众的生活从原来的‘过日子’变成‘过好日子’。”王文涛谈到,“十四五”期间,在商品消费方面,商务部推动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智能消费和绿色消费提升了大家的生活品质。
自去年9月至今,限额以上单位的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达到了50.2%。截至2025年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十四五”期间,我国服务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20—2024年,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是9.6%,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
为进一步扩大优质服务的供给,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性施策,对外开放“做加法”,对内放开“做减法”,解决供给侧优质服务的短缺。
“加法”指的是扩大医疗等领域的开放试点,引进更多的优质服务;推动出台支持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1+N”系列政策,开展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减法”是减少限制性措施,丰富服务供给。
展望“十五五”,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市场的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的特点没有变。
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在总结‘十四五’的基础上,把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对中国市场有效的、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政策,转化为常态长效政策。此外,还将因时因势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商品消费发展动能,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型消费带动效应,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做强国内大循环。”
对于扩大消费,洪勇建议,可以对家电、新能源车继续实施以旧换新,加上金融工具对接,有效巩固高品质耐用消费常态增长;同时,将消费补贴政策从商品领域延伸至文化旅游、健身、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弥补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并为服务业注入持续流动性。还可以通过常态化激活夜间经济,完善夜市摊位管理、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设立夜经济集聚区,为餐饮、文创、演艺、旅游和无人机表演等创新业态提供常态支持,激发夜间消费新潜力。
洪勇表示:“长期来看,可以将服务消费补贴、夜间经济激励与数字平台升级、人才培训、标准建设融合,形成‘商品补贴+服务激励+场景升级+数字赋能’的复合型政策框架,深层次释放消费潜力,全方位扩大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长期韧性与活力。”
“投资中国”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王文涛在发布会上用“顶住压力,展现韧性”以及三个关键字来总结“十四五”期间的外贸工作成就。
第一个关键词“大”,贸易大国地位巩固。2024年货物贸易规模6.1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长了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在服务贸易方面,服务贸易规模首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第二个关键词“强”,是贸易强国建设步伐加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贸易强国的“三大支柱”不断夯实。2024年,货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了18.2%。外贸新业态潜力持续释放,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2.7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67%。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比2020年增长38%。
第三个关键字是“韧”,外贸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显著提升。积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贸易伙伴更加多元,东盟连续5年保持我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贸易额又同比增长9.6%。2024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超过了50%。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外贸展现了韧性和新动能。市场更加多元,欧美市场之外,我国外贸在新兴市场展现了良好的增长;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在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展现了充分的竞争力;各类外贸主体和外贸新业态都促进了出口的增长。
张晓涛表示,“‘十五五’外贸要提质增效,一方面是进一步践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主动对接需求匹配产能。另一方面,在制造业领域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服务业竞争力,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要发力。”
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量大质优”成为主要特征。
“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提前六个月完成预期目标。“投资中国”金字招牌持续擦亮,引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供链国际合作有序推进,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稳居世界前三,对外承包工程整体稳中有升,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多份产供链合作备忘录。
外资企业正不断加码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时期多2.5万家。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24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4.6%,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
在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式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75个国家和地区、651家参展企业,境外参展商占比提升至35%,实际参与产业链合作的企业达1200家。”
对于中国供应链与外资企业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供应链正在进行深刻转型,呈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走向高端的同时成本也不断降低。完善的供应链和统一大市场,这些都对跨国企业具有极大吸引力,使得他们愿意加码和投资中国。
在为外资营造良好环境方面,商务部副部长凌激概括为“三个优化”和“一个健全”。“三个优化”指的是开放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的优化法律政策环境优化;“一个健全”,指的是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在开放环境方面,凌激进一步解释道:“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消了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云计算、生物技术、独资医院等开放试点。在20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开展了1100余项试点任务,印发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