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传闻后,宇树科技正式启动了上市辅导。
7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宇树科技”)今日在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工作安排分为四个阶段,辅导时间将从今年7月持续到12月。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8月26日,注册资本为3.64亿元。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其通过直接持股与间接控制方式合计持有公司34.763%股权。2025年央视春晚,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登上舞台亮相,一举出圈,也将“具身智能”这一前沿赛道推至创投风口浪尖。
因此,围绕这波“具身智能第一股”之争,双方的上市进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具身智能第一股”争夺战,花落谁家?
7月8日晚间,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公告,智元机器人相关主体计划收购其66.99%股份,交易完成后,实控人将变更为智元董事长兼CEO邓泰华。这一动作迅速被市场解读为智元可能借壳上市,冲击“具身智能第一股”。
这一资本运作被业界视为借壳上市的关键落子。若后续核心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借壳路径便基本完成。不过,智元机器人对外回应称:“本次行动仅为收购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所定义的借壳上市。”
智元机器人以迅雷之势进入科创板,并迅速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然而,公司同时表示,其赴港上市的目标不变。或许,“A+H”股上市才是智元机器人的最终规划,而否认借壳上市,也为“具身智能第一股”之争留下了悬念空间。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天眼查显示,该公司已完成9轮融资,估值超150亿元。今年3月,智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腾讯领投,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产业方及老股东跟投;5月,京东和上海具身智能基金也参与了新一轮融资。
这家公司之所以迅速成为明星企业,离不开其自带的“华为基因”: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稚晖君”)曾以“华为天才少年”身份成名,2020年加入华为,2022年底离职创业,因擅长研发各类有趣机器人而被称为“野生钢铁侠”;随后加盟的邓泰华,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
目前,智元机器人在资本层面已完成9轮融资,并获得科创板壳资源;在产品端,今年1月已实现千台量产,逐步具备出货能力。
能够与智元机器人争夺“具身智能第一股”的最大竞争对手,非宇树科技莫属。2025年央视春晚,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身着东北花袄表演《秧BOT》,一夜“爆火”,更将具身智能这一行业推至国内科技创投领域的风口。
紧随智元之后,宇树科技宣布启动上市辅导,成为其强有力的对手。仅从融资情况来看,天眼查信息显示,宇树科技自成立以来已完成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移动、腾讯投资、阿里巴巴、蚂蚁集团、中信证券、顺为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
根据公开信息,业内推测宇树科技的最新估值在100亿至150亿元之间,显然不弱于智元机器人。
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具身智能赛道涌现出一批明星公司,除宇树和智元外,深圳的逐际动力、智平方、众擎机器人等企业也在积极推进。而在目前已登陆资本市场的厂商中,仅有港股上市的优必选和越疆,但两者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路径、平台属性及市场影响力方面,均明显弱于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
估值狂飙背后,具身智能大规模商用仍面临挑战
具身智能赛道有多火?2025年以来,3月,逐际动力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内累计达5亿元;智平方宣布完成新一轮过亿元Pre A+轮融资;6月,银河通用获得宁德时代领投的11亿元融资;7月3日,宇树科技C+轮融资后估值达130亿元,非夕科技完成C轮亿级美元融资,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
今年3月,针对赛道过热的问题,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商业化前景尚不明朗,近期已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行业整体商业化能力提出质疑。这一表态引发了行业内关于“泡沫是否已现”的广泛讨论。
不少观点认为,机器人赛道广阔,当前出现泡沫属阶段性现象,只要周期足够长,未来仍可能孕育出头部企业。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在朋友圈发文称:“朱啸虎比较适合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人工智能(AI)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赚快钱的项目。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长远地改变历史。”
事实上,具身智能的兴起源于“具身认知”理论,其核心在于智能不仅依赖算法或模型本体,更依赖于感知、运动与环境交互的整体能力。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这一理念的载体,融合了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边缘计算、动力学控制等前沿技术,正在重构“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链条。
当前,随着AI大模型快速发展与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具身智能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与商品化,相关产品开始在家庭服务、教育、泛工业等领域试水落地。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也在逐步形成:从核心零部件、模组厂商,到算法平台和系统集成商,正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技术生态。
资本的热情也在二级市场集中体现。自智元控股上纬新材以来,其股价从7月8日的7.78元/股涨至7月18日的33.47元/股,总市值从32亿元增至约112亿元,涨幅超过250%。
这场股价飙升背后,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第一股”的强烈预期。但同时也引发质疑:智元机器人尚未实现盈利,其自身“造血能力”能否支撑百亿估值?一级市场融资买下上市公司,未来是否能持续兑现商业价值,仍待观察。
而今年以来,在宇树科技概念股的带动下,人形机器人是A股最火赛道之一。不过,在2月底,高盛发布的一篇关于宇树科技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机器人尚不能处理多种通用任务,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迎来由AI赋能的机器人,预计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放量步伐将慢于市场预期。
在上述调研报告中,宇树科技也坦言,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难以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效率,预计5-10年后可能会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
“具身智能第一股”的光环固然耀眼,也可能伴随着资本催熟和估值泡沫。市场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当前,行业内企业普遍处于高投入、重研发、低回报的阶段,商业化路径仍需时间验证,量产与规模化落地依旧是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