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大关,银发经济正成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制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银发经济发展、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的政策密集出台,同时推出适老化改造补贴,多措并举培育产业生态。
政策效应已显现在最新经济数据中。7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呈现供给升级、需求释放、数字赋能三大亮点,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动能强劲。其中,养老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40%,适老化产品新增2.87万种,老年旅游收入增长26.2%,智慧养老技术服务收入增长33.7%,展现出从“养老”到“享老”的消费升级新趋势。资本市场方面,中证银发经济主题指数银发经济(931893.CSI)今年以来涨幅达17.43%。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文化与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上半年银发经济政策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金融创新和适老化改造政策效果最为显著。金融领域实施方案直接带动养老金融产品创新,适老化产品的高增长率证明政策对供给端的强力撬动作用。
供给丰富、需求多元、数字赋能成新趋势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从供给看,养老服务不断丰富,银发产品加速迭代。在多项政策措施的综合支持下,养老服务方式和银发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
从服务供给看,上半年,全国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服务业、适老类家庭服务业、适老类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9%、14.1%、8.8%,较全国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37.7个、10.9个和5.6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
从生产制造看,上半年,全国从事银发产品生产制造主体户数同比增长14.1%;适老类健身器材制造、康复辅具制造、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7%、12.1%、6.9%,较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9.5个、6.9个和1.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正加速布局适老化产品,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适老化产品总量达21.6万种,同比增长显著,今年前四月新增2.87万种,增长率高达255.2%。助行产品如拐杖、轮椅等增长尤为突出,为老年人便捷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需求看,银发群体消费潜力巨大、喜好多样。刚需、健康、悦己成为银发消费的三大核心驱动力。养老服务刚需多元增长,上半年,社区养老照护服务、机构养老照护服务、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4%、22.6%、18%。健康消费增速亮眼,上半年,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30.1%、7.5%。健康消费预防性支出显著增长,反映出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文娱消费提质升级,上半年,老年旅游服务、体育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2%、23.9%、20.7%,反映出银发群体从“养老”转向“享老”,悦己属性显现。
从趋势看,数字化赋能银发经济发展新方向。5G、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银发产业中深度融合应用,产业数字化蓄势待发。上半年,全国银发经济企业购进信息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6.9%;智慧养老技术服务、老年智能与可穿戴装备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7%、32.6%。
“发展银发经济既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必答题’,也是激活内需的‘新引擎’。”国家税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持续落实好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助力银发经济新蓝海效能作用发挥,为消费提质和新型消费培育保驾护航,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密集出台,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接连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3月底,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工作思路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方案》提出,未来五年,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形成较为规范成熟、稳健高效的养老金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有效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商业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成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服务紧密衔接,相互支撑的融资和保险保障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体现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发展特点,能够有效防控风险、维护老年消费者金融权益的监管制度体系。
5月9日,央行印发《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此外,地方层面,多地密集出台养老金融相关政策指引,试点“养老储蓄”等专属金融产品。林先平表示, 养老金融产品发展前景广阔但需注重风险适配性。随着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完善,目标日期基金、养老信托等产品将迎来爆发期,关键在于建立与老年人风险偏好匹配的产品体系。
同时,山西7月启动“晋孝焕新”行动,对购买适老化产品的消费者提供30%补贴(每人最高1.8万元),涵盖防滑地板、智能监测设备等;长春发布53条措施培育银发经济,聚焦机构养老、康复辅具、旅居养老等六大产业,设立银发消费专区,并提高80—89岁高龄津贴至每月50元;民政部牵头在青岛启动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推出适老化改造补贴(最高1.5万元/人),并发布《“中国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2027年培育10个康养产业园,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海南发布《旅居养老服务规范》,规范服务机构资质、健康评估、设施要求等,推动“候鸟式”养老;巴中推出“1+4+30+N”旅居养老产业链,引进康养项目(如10亿元平昌医疗养老康复中心),并研发“银发逍遥贴”等适老产品。
社区服务网络也在加速完善,东莞制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深化“长者饭堂”,完善15分钟居家养老网络,并降低养老机构水电成本;腾冲启用智慧养老监管平台,推进“温泉+医疗”模式,并补贴老年幸福食堂(早餐2元/餐),计划2025—2030年每年培训500名养老护理人员。苏州、广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专项政策,从产业培育、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北京社会科学院王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发经济将呈现三大突破:一是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养老产品普及,服务成本降低;二是产业生态重构,从“养老服务为主体”转向“养老、为老、享老、备老”多业态发展,老年文娱、健康管理等细分领域爆发;三是全球化布局加速,跨境消费需求旺盛,智能陪伴产品成为全球银发市场新宠;四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建立,资产配置多元化,创新工具为产业提供长期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