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长期的草莽扩张后,我国中间号产业迎来规范监管。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号段,日后用户在拨打或接听电话时,看到“700”开头的15位长号码时,就可以认定本次通话使用了号码保护服务,对方看不到用户的实际号码。
而所谓号码保护专用号段,也叫“中间号”,即运营商或云通信平台提供的一种虚拟号码服务。用户通过绑定真实号码和中间号进行通话,系统将通话转接,以减少个人手机号泄露风险,实现隐私保护。由于其并不直接对应实体SIM卡,而是作为用户真实手机号码的中间代理,因此,也是一种临时的、非真实的手机号码,故也常被业内称为“虚拟号”、“隐私号”或“小号”。
目前,中间号已广泛应用于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网约车等场景领域。如在网约车服务中,司机和乘客通过平台临时分配的中间号进行通信,相互隐藏真实电话号码;在购物及物流中,平台生成中间号,隐藏收件人的实际号码,商家和快递员可通过该号码联系收件人。
根据《通知》,工信部设置了三个月试点准备期、三个月过渡期和两年正式试点期,要求存量业务在过渡阶段结束后,将全部使用700专用号码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
对此,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此次《通知》的正式出台,在释放产业加强有序监管信号的同时,也再度响应了市场对于中间号产业规范发展的诉求。“电信诈骗是这几年通信业暴露的顽疾,也是公众格外关心的议题,此次出台专用号段试点,也反映了官方对解决该问题的决心和关切。”杨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据工信部官方微信消息,7月14日,中央第四指导组就“着力整治利用虚拟号码诈骗扰民问题”专项工作赴中国联通开展下沉调研,并与三大运营商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再度凸显出官方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兴于需求渐生各种不法乱象
回溯我国中间号市场的兴起,与2010年前后电商、O2O(线上到线下)及网约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爆发式增长背景密不可分。彼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线上购物、叫外卖、打车等便捷服务开始快速兴起,也让用户真实手机号直接暴露给商家、骑手或司机的频度大幅上升,使得信息泄露导致的骚扰电话开始增多。
这一痛点,也迅速催生了中间号的使用需求。2014年前后,阿里通信“亲心小号”上线,小规模试水用户副号服务;同期,滴滴出行也开始通过临时号码隔离司机与乘客的真实手机号,拉开了我国中间号的发展大幕。
到了2015年,运营商开始跟进。当年年末,中国移动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 “和多号” 服务(原“一卡多号”业务),允许用户同时申请3个虚拟号码,标志着运营商正式进入中间号领域。2016 年,中国联通则推出企业级产品 “移客通”,将中间号服务扩展至电商、物流等行业。
一位中国联通内部员工告诉记者,根据当时的调研,2015年,仅电商和外卖两大领域我国每天产生的中间号调用量就已突破千万次,这也成为运营商大幅布局的基础。随后几年,这一数字呈现几何级增长,中间号的需求逐渐变得“不可或缺”,并成为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标配。
然而,市场的巨大需求与缺乏统一规范的现状,也为产业乱象埋下了伏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业务与网络研究部主任张大坤此前公开指出,中间号业务高速扩张,带来了用户接到来电难以分辨企业服务真伪,以及部分“散乱差”机构批量出售中间号、实现骚扰营销甚至诈骗等严重问题。
一家提供外呼服务的厂商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在没有专用号段的情况下,很多业内企业会自行采购大量普通手机号码作为中间号池,且为了规避实名制注册成本,会从虚拟运营商购买大量不需实名认证的“小号”,导致了大量骚扰电话滋生。
“中间号的‘匿名’特点让拨打人在进行外呼业务时顾忌较少,会有非工作时段、延时、反复拨打骚扰接听人等大量违规操作,同时也有企业会转卖一些虚拟号码,使其流入电信诈骗市场。”该人士表示。
而另一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人士告诉记者,业内甚至出现过利用中间号进行非法注册、刷单等行为,给监管带来巨大挑战,也一度让该协会接到众多加强中间号标准化规范的呼声。
显然,在这一时期,尽管中间号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号码资源分配、服务质量保障以及防范滥用方面的短板也日益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
统一标准堵住不法滥用漏洞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工信部开始规划并推出号码保护服务的政策构想。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对外征求意见。
而在此份征求意见稿中,工信部首度提出了将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号码资源,管理位长11位,使用位长15位。
在业内看来,这也是官方就外界对于中间号缺乏规范统一标准的回应。此前,张大坤曾公开指出,中间号业务不易识别,涵盖基础运营商手机号码、移动转售企业号码、95号码、运营商业务代码,导致用户无法判断来电号码属性,同时,号码容量不能满足业务长远发展需求。
因此,在此次正式发布的《通知》中,700号段、15位号长的统一标准得以确立。根据《通知》,工信部将组织对700专用号码进行标记,显性提示用户该号码为号码保护服务专用号码。
电信独立分析师付亮认为,此次试点出台的最大价值,首先在于统一了标识,未来当用户看到700开头的电话,就能明确知道这是受保护的通话或信息,从而提升用户对中间号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同时,杨光指出,专用号段的启用,也是官方探索减少电信诈骗的一种尝试。如果试点证明有效,无疑能使号码资源的分配、回收和循环利用更加透明和规范,有效堵住此前中间号被各种不法滥用的漏洞。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日均订单量至少为 3.5 亿。面对如此量级的业务需求,工信部指出,规划 700 专用号码,在形式上可以与手机号码明显区分,方便用户识别,在数量上可以满足未来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千亿级的码号资源需求。
同时,记者注意到,《通知》也从多方面系统部署了试点工作。在完善政策制度方面,《通知》明确了业务定义和业务参与方,明晰了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业务使用方等三方参与主体的责任边界和相关要求,强化合规经营、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加强商业营销电话防控等业务管理要求,限制应用平台提供方 “转租转售”。
此外,根据《通知》部署,试点工作将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和试点阶段三个时间段。其中,准备阶段为自《通知》印发之日起3个月内,预计为2025年10月1日前;过渡阶段预计自2025年10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其间,存量业务使用的码号资源应在过渡阶段内完成调整迁移工作;最后则是进入为期2年的正式试点阶段,预计自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工信部表示,进入此阶段后,将全面验证号码保护服务业务实现模式、社会效果和安全保障能力。获得试点批文和码号资源使用证书的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发展情况向工信部申请提前退出试点、补充或退回码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