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同比多4.74万亿元。与此同时,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
政策实施适时适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流动性保持充裕,社会融资条件比较宽松,综合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政策实施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节奏和力度要适时适度。”邹澜说。
“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实施了4次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后,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有力地提振了信心、稳定了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利率方面,人民银行继续推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5月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1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下调政策利率并引导LPR下行,能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充分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有力举措。这是现阶段扩投资、促消费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有助于激发企业和居民内生融资需求。
政策效果在长周期中不断累积,并持续发挥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
存贷款利率联动性增强
今年5月20日,两个期限的LPR迎来年内首降,均下降10个基点,其中,1年期LPR降至3.0%、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同日,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下降5个基点,定期存款利率下降15个至25个基点。
5年期以上LPR下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房贷借款人减负,叠加5月7日宣布的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将进一步减轻房贷借款人利息负担,有利于增强其消费能力、支持扩大内需。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人民银行在5月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正是提振消费的有力举措。以一笔金额10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为例,月供将由4136元降至4003元,减少约133元,总利息支出将减少约4.76万元。
存款利率的下降将呵护银行净息差水平,保持银行经营稳健性,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可持续性,为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业内专家普遍认为,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降体现了存贷款利率联动性增强,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商业银行市场化定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提高融资透明度和适配度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人民银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实现顺畅传导。但同时也面临政策利率品种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利率关系复杂等问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继去年明确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后,今年3月24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这意味着MLF利率退出政策利率功能,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定位,将进一步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而机构差异化定价也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
如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尽管如此,为何仍有不少企业感觉融资难、融资贵?这是因为除了利息成本外,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还有非利息成本,主要包括抵押费、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融资费用,涉及多个收费主体,收费名目多、不透明,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体感”的融资成本仍较高。
因此,明示包括各类融资费用在内的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便成为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的关键一环。去年人民银行启动了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企业通过填写“贷款明白纸”,能够更加全面清晰了解是否充分享受优惠政策,还有哪些减免空间,能够在“明底数”的情况下争取政策优惠,或通过议价合理降低融资成本。今年5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是3.69%和3.45%,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66个和0.6个百分点。
王青认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前期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流向实体经济的总资金规模仍维持在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