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国产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巨头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鑫科技”)正式向安徽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601995)和中信建投(601066),计划登陆科创板,有望成为“国产存储芯片第一股”。
这家依托全资子公司长鑫存储崛起的半导体企业,凭借国产替代东风与技术突破,试图在被垄断的全球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
但其IPO之路,既承载着国产存储芯片自立自强的期待,也面临着技术差距、盈利压力等多重考验。
DRAM的“破局者”
长鑫科技成立于2016年。2017年,合肥市政府与半导体“老兵”朱一明(现任长鑫科技兼兆易创新(603986)董事长)联手,共同出资180亿元成立长鑫存储,目标直指DRAM国产化。
项目初期聚焦19纳米晶圆研发,2019年实现DDR4芯片量产,填补国内空白。2024年,长鑫科技完成第七轮融资,获兆易创新、合肥产投等机构增资108亿元,估值飙升至1400亿元。
目前,长鑫科技是国内少数掌握DRAM全链条技术的企业。历经近十年发展,其已推出DDR4、LPDDR4等主流产品,并计划2025年底交付HBM3(高带宽内存)样品,2026年量产,2027年开发HBM3E,剑指AI时代核心存储需求。
从市场地位看,长鑫科技已然成为国产DRAM的“领头羊”。2024年,其全球DRAM产能占比达13%,出货量占6%,收入占3.7%;据Counterpoint预计,长鑫科技2025年按比特出货量的市占率将从6%提升至8%,DDR5/LPDDR5市占率分别达7%和9%。
这一增长背后,是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中国占全球的存储芯片需求超30%,但自给率不足。美国技术管制限制18纳米以下设备出口,长鑫仍突破18.5纳米工艺,月产能10万片晶圆。2023年国产存储芯片降价潮中,长鑫扮演关键角色,推动终端价格下探。
2025年6月,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出台,明确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融资与资源倾斜。长鑫科技作为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代表,符合政策导向。
与此同时,成本优势也是其抢占市场的关键。长鑫科技17-18纳米制程的DDR4和LPDDR4产品,价格比三星、SK海力士等国际巨头低10%-15%,在消费电子、物联网等利基市场快速渗透。
此外,长鑫科技的股东阵容堪称“豪华”。据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长鑫科技无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合肥清辉集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直接持有该公司21.67%股份。
据企查查数据,长鑫科技注册资本达601.9亿元,国家大基金二期持股9.8%,合肥国资合计持股超30%,安徽省投资集团持股8.88%,股东还包括阿里巴巴(09988)、小米(01810)、美的集团(000333)和兆易创新等产业资本。
与产业链关联伙伴的协同更强化了竞争力。兆易创新不仅持股长鑫科技1.88%,其董事长朱一明还兼任长鑫董事长,2023年向长鑫采购DRAM代工3.62亿元,2024年采购额超10.18亿元,形成“设计-制造”联动的本土化生态。
据兆易创新公告,2024年3月完成的108亿元融资使长鑫科技的投前估值超1400亿元,为技术研发与产能爬坡提供了雄厚支撑。
技术鸿沟与盈利困局
尽管势头迅猛,长鑫科技仍未摆脱“追赶者”的标签。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DRAM厂自有内存品牌营收排名中,SK海力士、三星(SSNLF)、美光科技(MU)、南亚科技(NNYAF)、华邦电子(WBEMF)、力积电位列市场前六,其中前三家营收市场占有率超94%。
在技术层面,其17-18纳米制程与三星、SK海力士的10-12纳米存在代差,DDR5良率虽达80%,但较国际巨头仍有差距。更关键的是HBM领域,三星、SK海力士2024年已量产HBM3,而长鑫的HBM3样品要到2025年底才交付,量产计划落后约2-3年,在AI服务器等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受限。
盈利压力同样突出,长鑫科技的巨额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导致盈利压力居高不下。同时,存储芯片行业周期性极强,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DRAM产品涨幅达21.3%,随着三大原厂停止DDR4、LPDDR4X引发的备货以及叠加传统旺季备货动能,将推升2025年第三季度一般型DRAM价格季增10%至15%。2025年DRAM价格虽上涨,但供需失衡可能引发价格波动,而长鑫的低价策略虽抢占市场,却进一步压缩了毛利率,短期内盈利难度较大。
全球市场渗透则面临双重制约,其产品以通用型DDR4/LPDDR4为主,主要面向国内及新兴市场,高端DDR5和HBM市场仍由三星(市占率34%)、SK海力士(36%)、美光(25%)主导。地缘政治因素也加剧了出口阻力,国际客户对其品牌认可度有限,短期内难以撼动国际巨头的全球布局。
供应链依赖是另一重风险。长鑫的先进制程依赖部分进口设备与材料,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显著。尽管中微半导体(688012)、北方华创(002371)等国产设备商在进步,但与阿斯麦(ASML)、应用材料(AMAT)等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制约了其成本控制与量产效率。
国产替代的“胜负手”
长鑫科技的IPO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牵动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
例如,2023年是存储芯片行业近15年最艰难的一年,因需求不振、供过于求及竞争激烈,价格最高跌幅达50%,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亏损约1500亿元,国产厂商的竞争也加剧了这一局面。
国内原本有主攻NAND闪存的长江存储、主攻DRAM内存的长鑫科技和福建晋华三大存储芯片基地,后晋华因美光原因停滞,仅剩前两者继续突破。长江存储在3D NAND闪存技术上领先,却遭美国技术封锁;长鑫科技虽工艺制程落后于国际巨头,且面临美国禁令,仍实现技术和产能突破。两者在压力下不断提升竞争力。
DRAM作为电子设备的“粮食”,长期依赖进口,长鑫的突破有望降低国内产业链对海外供应的依赖,尤其在AI、服务器等战略领域,其HBM布局若能按计划推进,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选择。
对行业而言,长鑫的快速扩产可能改变全球DRAM供需格局。2025年若其产能同比增长,再叠加价格优势,可能加速中小厂商出清,推动市场集中度提升。但行业周期性风险也需警惕——若扩产节奏与市场需求错配,可能加剧价格波动,拖累整个行业盈利。
对于长鑫科技而言,IPO是重要的“加油站”。
短期内,长鑫科技需聚焦DDR5良率提升与HBM技术攻坚,加强与国产设备商合作以降低供应链风险;长期则需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在价格竞争与高端市场突破间找到支点。
长鑫科技IPO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跃迁,更是中国半导体自立自强的缩影。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下,其1400亿估值承载着国产存储破局的希望。其挑战与机遇并存,而能否在全球DRAM市场真正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的速度,更考验着对行业周期、供应链安全与商业化节奏的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