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应用的良性互动。近期,新华财经记者实地调研低空经济企业,采访地方主管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科研院校专家等,从技术创新、商业化运营、科技金融支持等方面剖析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新华财经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吴慧珺、刘玉龙、孟盈如)“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品技术成熟度等,决定了当前的eVTOL主要在封闭空域运行,而非开放空域的交通工具。”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简称零重力飞机工业)首席战略官陈炎接受记者采访时预判,未来2-3年内,低空文旅是低空经济最可能率先爆发并形成有效商业闭环的场景。
陈炎认为,支撑低空文旅爆发的基础设施不是“高大上”的传统通用机场,而是更灵活、经济的绿色航空飞行营地。
他表示,传统飞行娱乐活动基本依托于通航机场,距离市区远、投资金额大、运营成本高,导致飞行体验价格较高,商业化发展十分受限。相比之下,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标准相对简化,审批流程更便捷。
“我们主张按‘一县一营地’的目标推进,构建‘200公里航空运动飞行圈’。”陈炎算了一笔账,全国约2000个营地才可能基本满足需求。
尽管“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热度飙升,但陈炎认为低空经济真正腾飞需要空域、基础设施、技术、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五大核心要素的同步成熟。
他表示,要充分、有序推动空域资源开放,加快通用机场、飞行营地、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轻型运动类飞机核心技术全链条国产化水平,提升气象、监测、管制等能力强化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制定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等。
“当空域、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等逐步完善后,新能源载人航空器市场将迎来真正的春天。”陈炎认为这个市场潜力巨大,如同20年前难以想象私家车的普及一样。
陈炎表示,零重力飞机工业的愿景是“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最终目标是进入开放的交通领域。但在陈炎看来,通向未来的道路需要一步步夯实。零重力飞机工业选择先深耕低空文旅,在封闭空域内打磨技术、验证模式、培育市场,为未来低空交通生态的构建储备能量。
为此,零重力飞机工业构建了多元化产品体系满足不同阶段市场需求。其中,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A于2025年量产销售,应用于飞行员培训、体验带飞、航空营地等,目前已为公司带来现金流。多旋翼eVTOL飞行器ZG-ONE“鹊飞”目前型号合格证(TC)申请已经获得中国民航局受理,收获千余架市场订单,采购方包括旅游景区、通航公司、航空营地等运营单位,辐射低空旅游观光、短途交通接驳、应急救援等多种场景。倾转旋翼构型eVTOL飞行器ZG-T6定位城市空中交通,预计2028年量产销售。
“倾转旋翼的难点在于整个系统的协调与匹配。”陈炎说,零重力飞机工业核心成员早年在倾转旋翼构型验证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目前,ZG-T6全尺寸样机已完成总装下线进入调试阶段,计划今年年底推出原型机。
陈炎预判,企业购买5-6座的飞机用于商务通勤,个人购买小型飞机用于探亲或短途旅行……这个市场一定会出现,并且规模不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