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3 13:28:00 股吧网页版
汽车强国走过的弯路 能否让中国汽车少吃点苦?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有这么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国内国外市场两开花,在汽车制造高速发展的数年间,新技术、新管理模式频频面世,同时积极海外投资建厂建供应链……

  没错,这个国家叫日本。

  还有这么一个国家,堪称汽车强国,活跃着上百家汽车制造商,还催生了年销量过百万的“爆款”车型……

  没错,这个国家叫美国。

  还有这么一个国家,短短数年间,汽车企业数量翻了四五倍,汽车产量翻了六七倍,一跃成为比肩美国的汽车强国……

  没错,这个国家叫德国。

  中国汽车产业走过的路,德美日无一例外都走过;中国汽车人吃过的苦,德美日的同行们也都没有躲过。

  日本是最典型的例子。若回顾日本汽车工业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正是日本汽车发展势头最猛,同时也是最“卷”的时候。据日本自动车工业会(JAMA)统计,这十年,日本国内汽车的销量由1960年的40万辆左右跃升至1970年的400多万辆,实现了十倍增长;并于1966年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量前三强。人们所熟知的“皇冠”“卡罗拉”“阳光”等爆款车型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生”的。随后,日本车开始“驶向”海外,国内外市场两开花,同时也进行了不少海外投资,建厂、招工、销售“一条龙”解决问题。

  这个日本汽车业的“内卷”时期,也推动了日本车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升级,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能。例如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要实现的就是产品研发生产的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零库存,从当年的眼光看,“高质量”不就是要“卷”企业?“低成本、短周期”也需要“卷”员工,不“卷”供应商能做到“零库存”吗?这一整套“降本增效”的功夫下来,日本车企终于扬眉吐气,然后……走向了兼并重组……直到如今,只有丰田和本田才是日本相对坚挺的“双雄”,近年一直时有消息的“本田日产联盟”,本质上也可以看作“兼并重组”的重要一步。

  再看美国,曾经的上百家汽车制造商,一百多年“卷”下来,现在基本只剩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和特斯拉四家。有媒体曾经统计,1928年的洛杉矶车展上共有汽车品牌34个参展,到2024年,这34个品牌里只剩下7个,也就是80%的汽车品牌都消失了,包括“吴站长”最爱的斯蒂庞克牌轿车……

  欧洲车企的重建与合并,也一直是欧洲汽车产业升级的“捷径”,最典型的莫过于奥迪的四个圈,就代表着四家车企。

  其实也不只汽车产业,智能手机产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2012年,中国手机市场一年恨不得能出接近4000款新机型,全年销量达到了1.69亿部。经历惨烈厮杀后,诺基亚、HTC等黯然退场,苹果、华为、小米、vivo等“幸存”至今,现在,你还会听说智能手机市场“打价格战”吗?不会了,大家都心照不宣、自然而然地“上价值”了。

  而主打出口的光伏产业,本来技术领先全球,结果却做成了“负利润”,很多光伏企业每卖一块光伏板就亏一杯奶茶,“卷”价格危害深远。

  说这些,意思不是中国汽车产业也要亦步亦趋德美日或者其他产业的步伐,恰恰就是因为有了各种前车之鉴,中国汽车行业可以在“反内卷”的路上走得更稳:

  国内车企可否借助反内卷之势进一步“握指成拳”?规模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可以说是“命门”所在。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所说的“300万辆年销规模只是入场券”,绝对没有夸张。规模上去了,才能谈得上合理成本下的工艺优化;同时,最新技术、品牌建设、销售渠道都能一揽子“集成”。在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越来越普及的当下,有了规模就可以迅速累积让AI学习、训练的“素材”,这一点看看比亚迪的智驾辅助技术进步有多快就知道。

  国内车企兼并重组是不是可以更有想象力?与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不同,我国有更多行业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造车,华为、小米这样的跨界龙头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华为系”是否也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兼并重组?无论如何,通过兼并重组迅速打造超级车企,一定是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巨头进行全球竞争的其中一条路径,也是从“无序内卷”过渡到“有序竞争”的相对“无痛”的“手术”。

  中国汽车出海是不是可以更紧密抱团,以避免重蹈摩托车出海的覆辙?当前,汽车出口热热闹闹,但当年摩托车遭遇出口滑铁卢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能“抱团”,当前出口车企便有望更迅速打开局面,消除内耗。以国资委明确要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汽、东风、长安等三大整车央企为例,去年三家车企海外销量达91.1万辆,再加上东风与长安在东盟、中东欧等地均有海外工厂,生产和销售渠道均有一定优化整合空间。

  “反内卷”的内涵是不是也可以更丰富?“反内卷”其实并不限于反对“无序价格战”,还可以有更多配套举措,例如:车企员工福利、工作环境是不是可以更优化?经销商的相对弱势地位是不是可以改变?供应商“60天账期”的承诺是不是可以更真切落实?

  “反内卷”和保持市场开放竞争是不是可以“既要又要”?能不能在“反内卷”后避免陷入日美汽车产业“船大调头难”的困境,我们能不能在下一轮技术变革中仍然保持活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