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即时零售赛道的商战,叮咚买菜CFO兼叮咚谷雨董事长王松近日接受证券时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积极拥抱即时零售,但对于“烧钱”补贴模式,应理性看待。
在王松看来,应客观理性看待即时零售价格和补贴大战带来的这一波“增长”与“质量”:靠“烧钱”模式快速带来的单量是否可以留下用户、留下规模?要“再看看”;生鲜规模快速增长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性?要“审慎看待”。
区别于市场上以价格和补贴来吸引消费者的主流打法,叮咚买菜致力于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以摆脱行业同质化内卷。
在近日举行的供应链生态峰会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在当下的竞争环境里,行业价格战非常常见,针对用户和流量的抢夺场景会越来越惨烈,但大家往往会为了跑马圈地而顾不上商品和供应链建设。”
然而,从用户的视角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开始觉醒,他们对饮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叮咚买菜采用商品和生态思维,取代主流的流量和平台思维,专注于生鲜、食品赛道,深耕供应链全链路。
以生鲜供应链为例,王松透露,今年上半年,叮咚买菜在规模化直采和订单养殖的基础上,又陆续联合上游合作方成立黑猪养殖基地、数字渔仓,通过自身入局,既实现生鲜食材全链路的管控,提高生鲜商品的品质确定性,还能进一步地发掘中国各地甚至海外具有地域特色、有销售潜力的差异化商品。
“叮咚买菜不一味追求多少单量,更关注GMV(商品交易总额)、消费者留存率等指标。”王松说。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已实现连续十个季度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盈利,以及连续五个季度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盈利。以上海为例,刚创业时仓均日单量仅600单,如今高峰期可达1700单,全年平均在1500单,直接摊薄了前置仓的固定成本。客单价也已从四年前的50多元,提升至如今全国平均的70元左右,上海地区更是达72元。
“叮咚买菜创业8年,零售市场上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商业模式,但公司一直坚持前置仓模式。”王松说。
在他看来,做零售很难不面对竞争,竞争是零售行业面临的永恒话题。“但零售终究拼的是商品力、运营效率,也就是低成本的运营能力。”王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很多区域传统零售开始关注做商品,即从原来的渠道商视角开始做商品开发、提升商品力,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的商品,这是零售商要真正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