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统计,2025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映射出我国经济复苏动能增强。同时从各类细项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等增速显著高于整体贷款增速,反映出政策对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
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在国新办7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
从借款主体看,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根据报告,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08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
“信贷总量增长反映经济基本面呈积极修复态势。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显示企业投资扩张意愿增强。”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上半年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贷款投向仍呈现“企业强、居民弱”特征,背后是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金融稳企业力度增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也直接推动了相关领域企业贷款较快增长。
精准有效支持重点领域
从贷款投向领域看,报告显示,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较快、绿色贷款增加较多、涉农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支持科创企业力度较大。
具体来看,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
同期,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4万家,获贷率为50%,比去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6.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8.7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体现出创新领域受到重视,经济转型在加速推进。”郭一鸣表示,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大增,科创企业贷款亮眼,背后原因在于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及科技创新,同时相关行业前景好,吸引资金流入。
王青表示,二季度外部波动加剧,国内加快实施各项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其中5月份央行实施降息降准,并通过MLF和买断式逆回购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信贷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更加精准有效。
谈及未来信贷投放节奏,明明表示,预计信贷增速还将维持平稳,结构上有望进一步优化,传统动能如房地产等可能边际企稳,科技、绿色等新动能有望加速崛起。配合宽松的政策以及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创新驱动和民生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未来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扩内需政策不会松劲。接下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会进一步强化,新投放贷款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此外,下半年央行还有望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并更好发挥现有支农支小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定向工具的作用。”王青认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能发挥以结构带总量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宽信用进程走深走实。综合各类因素,今年全年新增信贷、新增社融都有望恢复一定规模的同比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