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连续创业者,还是从流媒体跨界至汽车领域的创业者,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极豆科技创始人汪奕菲的感受是——“被扒了好几层皮”。2014年PPTV被并购后,作为联合创始人的汪奕菲,选择继续“折腾”。彼时,他在改装自己的爱车时,对市面上车企所提供的智能化体验并不满意。他看到的,不仅是零部件的缺失,更是一个亟待被智能化重构的万亿级市场。
亲历过产业互联网革命的他,带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头扎进了新的“江湖”。从最初被质疑的“车圈素人”,到如今服务保时捷、小米等数十家车企的智能座舱方案商;从“生死一线”的融资危机,到如今的稳健发展、拟IPO企业,汪奕菲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连续创业者的“蜕变史”,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的生动缩影。
无论行业如何变迁,汪奕菲的“心法”很简单:真正的创新,永远能在竞争中开辟新航道。
“车圈素人”改变汽车产业
早在大学时期,汪奕菲便开启了创业生涯。他与师兄一起创立了流媒体平台PPTV,该平台在播放器时代曾风靡一时,后于2014年被苏宁收购。
这段创业经历让他完整经历了PC、移动和电视端的智能化变革,也让他意识到,智能化对各行各业的改造如此之深,汽车业会是下一个被重塑的领域。
“到了2014年,整个视频行业开始往产业互联网的方向发展。产业互联网是通过科技手段去改变各个产业,我选择通过科技手段改变汽车产业。”汪奕菲回忆道。
选择汽车赛道,源于汪奕菲对现状的不满足。当时他喜欢自己“捣鼓”各种汽车改装,但他买车时却发现:“这些车企提供的东西怎么那么老土?这不是我所想象的智能化体验。”更让他失望的是,市场上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既然没人做,那就自己来。”正是这种对现状的不妥协,促使汪奕菲创办极豆科技,用行动创造自己想要的智能座舱体验。
虽是汽车爱好者,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时的汪奕菲仍是个“车圈素人”。极豆科技要打开局面、让车企拿出真金白银“买单”,可不像改装车那么简单。为了顺利从流媒体跨界到汽车,汪奕菲用了几年的时间来深化自己对产业的认知。
2017年底,在一家外资豪华品牌车企举办的创新大赛中,极豆科技凭借技术实力夺得冠军,这成为其从产业外进入产业内的关键转折点。通过这次比赛,极豆科技成功晋级为该品牌的一级供应商,并于2018年拿下其智能化软件服务平台项目。
顺利完成交付后,极豆科技逐渐在业内建立了口碑,业务拓展愈发顺利。如今的极豆科技,专门为车企提供汽车座舱AI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已成为众多豪华、合资、自主、新势力等车企Tier1供应商。
创新破万“卷”
聊起汽车行业,“内卷”是近几年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在汪奕菲看来,汽车行业还是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都是如此。
对于以身入局的企业而言,竞争并非全然是负面作用。汪奕菲坦言,参与竞争的确会带来更大压力,也会对收入、利润造成挤压,但也会催生更新的技术、更低的成本及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每家企业应有更积极的状态,来应对竞争”。
至于极豆科技如何博得更多竞争优势,汪奕菲的答案很简单:“要看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汪奕菲认为,进入汽车行业,极豆科技靠的是创新,所以新技术一定是最核心的。目前,极豆科技的业务聚焦于汽车座舱大模型、座舱端侧推理、座舱多模态模型以及系列车联服务能力。
“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创新。我们得走在客户的前面,走在市场的前面。拿一个客户已经做过的产品,肯定拿不到订单,我必须拿出更有创意的产品。”汪奕菲坚定地说。
极豆科技也在探索“走出去”。自2024年开始,公司布局出海,目前已在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斩获多个订单。
跟不少重要汽车零部件类似,座舱供应商也面临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未来的终局是车企悉数自研,还是供应商会笑到最后?
汪奕菲表示,未来既会有车企选择自研,也会有车企选择找供应商合作,还会有车企采取“混合模式”——在部分自研的同时,选择与供应商合作。极豆科技也与部分新势力车企合作座舱,部分内容对方选择自研。他预计,未来座舱市场的终局是,两成至三成的车企会自研,剩余则是选择供应商。
唯有坚持方能致远
回溯创业历程,汪奕菲认为自己“被扒了好几层皮”。最惊险的一次,极豆科技账上的现金流仅够撑几个月,尽管拿到了长周期订单,但团队扩充、量产交付又需要大笔开支。
压力最大的时候,汪奕菲连续好几周处于失眠状态。白天,他一边想的是得招人,得交付项目,项目时间不能延迟,必须保证客户满意度;另一边,又跟财务一起数公司账上还剩多少钱,够撑多久。
为了融资,汪奕菲还做了个表格,记下跟每个投资人的见面情况、聊得怎么样。2019年,他见了七八十个投资人,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投资。
“科技创业者时常会陷入自信和自我否定的无限循环,自信点在于,我觉得我做出来的技术很牛,但我经常会自我怀疑,为什么投资人不认可?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还是为什么?”汪奕菲回忆道。
支撑汪奕菲渡过这一难关的,唯有坚持。在这期间,汪奕菲既经历过看似无解的困境,也遇到过令人心动的新风口,但他的选择始终如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盘仍然在增长,虽然有竞争,但我们依然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什么不坚持呢?”汪奕菲说。
转机出现在2019年底,在最后关头,汪奕菲找到了认可他的投资人,续上了公司的“救命钱”。
“那一笔钱到账后,我长舒了一口气。”汪奕菲说。
越过“生死线”后,极豆科技在2019年后的业绩一直处于相对稳健的状态。原因在于,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对长周期的行业,客户订单也有数年的交付期。2024年,极豆科技实现了千万元级别的利润,2025年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并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汪奕菲认为,无论是融资还是上市,还是拿到客户订单,只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
作为亲历过中国商业环境多次变迁的青年创业家,从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思维,到如今的回归价值本质,汪奕菲始终坚守一个质朴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价值,进而获得合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