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摆脱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态势,多家德日外资车企近期调整中国业务,通过牵手中国软件厂商,快速切入智能化应用赛道,在纯电动业务方面降速,转向发挥既有燃油车优势。业内人士预计,外资车企下半年有望通过“重智能保燃油”策略在华实现业绩反弹。
与本土厂商加强合作
近期,德日主要车企纷纷宣布在华的智能化合作成果。结合上半年部分车企在中国市场回暖的业绩,业内预计在智能领域频繁“牵手”、相关产品服务推陈出新将是外资车企的新“打法”。
7月15日,宝马集团中国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Momenta达成合作。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辅助前沿领域,合力打造基于飞轮大模型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应用于包含国产新世代在内的多款车型。
在此之前,奔驰也宣布牵手Momenta,计划在今年上市的奔驰纯电CLA等至少5款车型上搭载由Momenta提供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上汽奥迪的新品牌AUDI也与Momenta联合打造智能辅助驾驶方案;上汽奥迪的燃油车A5L Sportback以及一汽奥迪预售中的Q6L e-tron则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与中企合作、寻求智能化应用升级的,还有日系大厂。《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称,广汽丰田将在2026年一季度上市的纯电动汽车“铂智7”上采用小米产品,旗下其他新车也可能成为新产品搭载对象。
广汽丰田此前宣布与华为技术展开合作,宣布将在铂智7上引进使用华为操作系统“鸿蒙”的智能座舱;驱动马达也将采用华为制造的产品;高级驾驶辅助功能将采用Momenta的技术。
数据显示,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加速,车辆软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日俱增,软件成本已占整车开发费用的40%以上。外资车企与中国软件商的合作实现智能化转型,自然成为较“经济”路径,旨在减少资产负债表压力。
燃油车支撑业绩回暖
近期,合资车企燃油车业绩回暖、电动车开发降速受到业界关注。这些车企在华发展预计将立足燃油车的传统优势,在相对短板的电动车领域调门有所降低。
今年上半年,部分合资车企依靠燃油车实现在华业绩回暖。一汽大众1至6月累计销售43.61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达到7.6%,在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缩减的大环境下,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达51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均上榜“批发超2万辆车型”。经典燃油车的良好表现带动合资车企实现销量上涨。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近年来,在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中国车企往往以更快的速度推出车型,并配备更先进的功能。向电动汽车转型已冲击外国制造商在燃油车方面的优势。但随着中国市场燃油车需求的触底回暖,宝马等传统外资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在下半年可能会有所改善。
“内燃机是我们的根基。”宝马集团发动机生产高级副总裁克劳斯·冯·毛奇近日对媒体表示,内燃机技术仍是其稳定现金流与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奥迪首席执行官高德诺近日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撤回前任管理层制订的“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高德诺称,奥迪将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梅赛德斯-奔驰同样降速实施其电动化战略,该公司今年决定推迟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且未来10年将继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坦言,公司正在“调整航向”,决定比原计划更长时间保留内燃机车型。
保时捷也于今年3月宣布,公司仍将电动化视为未来核心技术,但将延长电动化转型过渡期,继续提供内燃机、纯电及混合动力“三管齐下”的产品组合。
业内人士表示,与波动剧烈的电池原材料(锂、镍、钴)价格相比,内燃机供应链更加成熟稳定,成本控制更为可靠。我国的国七排放标准尚未落地,车企可以通过混动技术满足短期要求,不必立即全面转向纯电动。多重因素令外资车企未来一段时间在我国主销燃油车仍有动力。
不过,未来电动化方向仍是大趋势,外资车企也在持续布局。今年二季度,日本丰田汽车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区落地。
联手自研智能化系统
汽车智能化时代,传统德日车企正在抓紧在汽车软件功能应用方面“补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由于此前进展落后,多选择联手。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本田与日产汽车已就车辆操控用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的共通化展开协商。在新一代汽车领域,通过更新软件实现行驶性能及功能的扩展将在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汽车的商业模式也可能会从一次性销售转向持续收费,两家公司将在操作系统方面组成联盟,增强竞争力。
本田与日产将从2026年起分别推出搭载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车辆,并考虑让高性能半导体、电机等驱动电子设备的控制零部件实现共通化。报道指出,双方共通的领域越广,成本就能越低。
近日,大众集团、宝马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11家汽车及科技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共同开发开源汽车软件平台。此次合作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共享的、开源的核心软件栈,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开发速度和效率,促进创新。
根据备忘录,该软件栈将于2026年交付,基于该平台的首批车辆预计2030年开始批量生产。软件栈的源代码将作为开源项目发布,由Eclipse基金会管理,采用“代码优先”策略,成员企业直接贡献可运行的软件模块,以此实现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