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增加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
新职业目录是观察产业发展方向、洞察经济新动能的“未来指南”。《经济参考报》今日起推出“新职业·新未来”栏目,聚焦代表性新职业、新工种,深入采访新职业劳动者故事,解码新职业背后的产业未来与时代机遇。
在中影年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影年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王幻正在专注地创作动画片段,只见他在AIGC平台上输入几组提示词,几秒后,一段兼具意境与细节质感的动画便生成在界面上。与传统制作方式不同,人工智能已成为他工作的“新助手”。
王幻从事的工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正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第七批新职业中的42个新工种之一。随着AI技术与动画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新工种的出现,为数字内容创作领域的未来开辟更多可能,也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是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的新工种。业内专家指出,这一新工种在行业内一般是指运用AIGC技术,从事动画、影视、MV等数字内容的创意设计、素材生成、制作优化的全链路专业人员。
新工种的背后是技术赋能下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近年来,伴随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生成式AI等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让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华安证券研究显示,从生成式AI模型出现至今,国内外的AI视频图像模型不断迭代,整体上呈现开源与闭源生态并行的发展趋势。生成式AI已经初步在影视行业落地,如在动画短片和部分特效场景中。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崔蕴鹏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技术赋能带动产业升级的趋势下,人才需求正由单一技能型人才转向兼具“技术、创意、叙事”的复合型人才,行业需要有正确价值观引导、深厚艺术审美底蕴,又掌握AI工具应用逻辑的新人才。“未来,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的‘超级个体’将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人才需求变化的背后更映射出整个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工种为企业竞逐新赛道提供了“未来指南”。
从《长安三万里》再现盛唐美景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中华文化带上世界舞台,中国动画产业成为极具市场潜力的热门赛道。
中影年年校企合作部负责人朱鑫观察到,中国动画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未来市场规模可能有10倍以上增量,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变化。但传统创作能力的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让更多人参与到内容创作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关注到AIGC领域的新机遇,投资热度不减。据IT桔子数据统计,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一级市场融资呈现应用层主导、赛道分化加剧的特征,垂直场景落地能力与商业化前景成为资本决策的核心逻辑。AIGC/生成式AI融资事件数量达111次,估算融资总额315.84亿元,资本尤其关注视频、3D内容等多模态生成,AI数字人等高潜力赛道。
为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不少动画企业正在积极招揽“人工智能+”的新人才。“我们既需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这一类专业设计人员,同时也需要负责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基础训练的研发人员,而这些人才都是行业‘香饽饽’。”中影年年CTO蔡一铭表示,未来还会出现更加细分的“人工智能+动画”新岗位。
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的出现也对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专业要求。
“这一类新工种不是简单的软件操作员,他们要在掌握AI技术的基础上具备更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够及时对人工智能生成产品进行驯化。事实上,最具共鸣力的动画内容往往都源于动画师最基础的美学知识与灵活运用AIGC产品的专业能力。”蔡一铭表示。
当前,不少高校、企业都积极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的相关课程培训、专业集群等,同时与人工智能行业模型研发、数据产品服务的企业深度合作,持续为市场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蔡一铭告诉记者,多模态生成模型将是未来AI视频图像模型技术发展的重点。“中影年年正在与华为共同搭建联合研发实验室,主要在AIG3D大模型研发、数据训练、标准制定等方面协同发力。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推出具备多模态智能生成能力、适配国产算力体系的AIG3D大模型。”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将促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的从业方式趋于灵活,在政策引导下,技能素养体系、工作环境和工具、认证与评价体系等都将成为未来产业和学界共同探索和制定的关键内容。”崔蕴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