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四川省通过“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加速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多措并举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稳产增产,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如今,“天府粮仓”装进越来越多优质粮、放心粮。种粮政策在迭代,种粮效益在提升,农户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每一步都‘踩’到了点子上。”从19岁开始接触农机,到35岁成为眉山市规模化种植土地规模第一的种粮大户,眉山市彭山区粮香源家庭农场主王程淋告诉记者,抓住政策和机遇,自己实现了想都不敢想的大变化。
“2004年,国家下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资金,我用补贴买了第一台收割机,现在已经拥有农机100余台。因为农机服务搞得好,2014年,彭山区金烛村的村干部找到我,希望我能承包村里近百亩撂荒地,这成为我发展规模化种植的开端。2022年,彭山区推广退园还耕,我承包土地的规模实现翻番,现在已有1.83万亩。2024年,我建起了日生产能力80吨的大米加工厂,创立了‘成林寿香稻’大米品牌。”王程淋回忆道。
“十四五”期间,四川出台多项扶持农业政策。例如,直接种粮补贴提标扩面、提高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能力、加快种业振兴等。今年的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引领,进一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稳产增产。
良种与技术的通力配合是种粮户增产增收、降本增效的助推器。目前,四川良种覆盖率和技术到田率均达到了95%以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说,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好的稻种,农户种了才能挣钱,种子企业才有利润。“这些年,我带领团队培育杂交稻品种近150个,我们用10年时间培育的品种‘品香优秱珍’曾刷新四川一级优质稻高产新纪录。”蒋开锋说。
“合作社一直在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人工插秧的亩均成本在200元至300元不等,机械化插秧则是每亩65元至75元,且每亩地产量能提高70公斤至100公斤,综合折算每亩地可以增收200元至300元。”崇州市耘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员罗通算起了账。
除了自己种粮,王程淋和罗通一样,也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四川,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已有9028个,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组织,对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种粮成本高等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切实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
“我家一共有7亩地,全部流转给了粮香源家庭农场,年租金亩均1050元,我在农场务工,每个月还能拿4000元工资。”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村民董必茹告诉记者。王程淋说,自己每年要支付土地租金约2000万元,农忙时每天有近100人在农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