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熹通讯员刘鹏举郑惠文杜霄璇
“请问这音乐在哪里能找到?这动画买得到吗?”“这是我们用AI技术定制的动画,搭配原创治疗音乐,能帮助孤独症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7月18日,湖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雁临”科创生“声”不息社会实践团队,在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开展奥尔夫音乐治疗课堂,吸引了许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询问。
这样的提问,几乎发生在该实践队每堂奥尔夫音乐治疗课上。

奥尔夫音乐疗法在国外特殊教育领域已被长期实践验证,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感官统合等问题的成熟干预方式,但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仍很低。自7月8日起,湖北工业大学这支由师生组成的实践队,深入黄石、咸宁、武汉三地妇幼保健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奥尔夫音乐疗法相结合,为50余个孤独症家庭送去6堂定制化音乐治疗课。

在武汉的课堂上,队员们一对一带领孩子们做《身体节奏操》,AI生成的明快旋律配合屏幕上同步舞动的卡通形象,让原本哭闹的孩子逐渐平静下来。黄石站的《沙锤摇摆舞》环节里,随着动画中企鹅敲打的节奏,有孩子主动举起沙锤模仿动作,这让一旁的母亲红了眼眶:“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跟着别人做动作。”实践数据显示,经过针对性设计,80%的孩子能全程参与30分钟课程,较传统康复课参与度提升40%。
“从紧张抗拒到跟随律动,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振奋。”队员郑惠文记录的观察日志中,详细记载了孩子们从回避眼神接触到主动微笑的转变。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向每个家庭赠送了定制的铃鼓、响板等奥尔夫乐器,鼓励他们在家继续和孩子探索音乐的乐趣。
除一线服务外,实践队同步推进科研与科普工作。他们设计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深度访谈10余位医护人员,形成《孤独症儿童康复支持体系调研报告》。在咸宁举办的科普宣讲会上,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孤独症机理及日常护理要点,重点分享了食品营养与药食同源的护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点印制成册向家长们免费发放。

为提升服务专业性,实践队指导老师、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系教授、大健康与精准医药营养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带领核心成员赴北京,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嵘教授团队、北京博爱医院张晓颖主任团队、张雁主任团队开展学术交流,将前沿的脑科学诊断技术与音乐治疗方案相结合,完善AI音乐治疗的精准化设计。
“我们正推动建立‘高校科研+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王军教授介绍,实践队已与三地妇幼保健院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AI音乐治疗模块纳入常态化康复服务,建立长效志愿公益合作平台。目前,团队已整理形成多套AI音乐治疗方案,下一步将结合音乐治疗理论和调研数据,持续帮助孤独症儿童。
【责任编辑:周晓燕】